公众号ID:Annamuch 作者:Anna Liu 一不小心这个年就过完了,不知道放假在家嗨吃嗨喝的你们,还记不记得平时刻苦保养的自己了?!眼看着就要情人节了,还不赶快抱一下安娜的佛脚,让她告诉你好好保养之前哪些谣言千万不能信! 想看更多美妆尖货实测、冷门护肤知识等,口红换成小鱼干(ID:Annamuch)哦! 过年回家,是每个中国人最喜庆的事情,但是也真的有很多麻烦。人一多起来,就难免很多不同的声音。特别是七大姑八大姨,且不说对你的生活总有些好奇的提问,就连护肤美容,他们都想善意参与一下。 画个粗眼线,涂个大红唇,“这孩子是怎么啦,还是不化妆最好看呀,年轻就是最好看呀。” 没有化妆就出门,“妈妈给你说呀,女孩子还是要收拾一下自己的。” 
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企图用很多不正确的谣言改变你的习惯! “你要多出出汗呀,这样才能排毒的呀!” “来来来,多吃一个猪蹄,这个都是胶原蛋白啊!美容的,美容的”。 呵呵,你总是欲哭无泪,无力反驳,没关系,直接把这篇转到家里群里。 大型美容辟谣现场, 就此开始。 

如果你是敏感肌肤,或者长痘肌肤,肌肤过敏的隐患实在太大。你家切黄瓜、切土豆、切柠檬的刀和砧板干净吗?食物都要经过煮熟才能消毒,直接往脸上敷,就是一个细菌培养工厂!

再说了,自然食物的分子大,不经过处理,根本不可能被皮肤吸收,起到作用。更别提未经处理的食物,里面其实含有很多对皮肤刺激的成分,比如妈妈们最喜欢用来美白的柠檬片,酸性太高,不仅无法美白,还会刺激皮肤,可怕! 不论是这种食物切片面膜,还是自制面膜,都需要慎重使用,谨防过敏。 
妈妈们总是很节约,女儿给买个化妆品孝顺一下,肯定就更舍不得用了。但是!请各位送礼物的孩子们,给妈妈们做好科普工作。
化妆品上通常都有这么一个小标志,一个小盒子打开,上面有个“数字+M”,比如下图,是9M,就是9 months的意思,也就是说,开盖以后需要在9个月之内用完,不然就过期了! 
使用的频率和每次用量,其实也直接关系到产品是否真的起到效果。举个,一瓶美白精华,你每天用一次,一次一滴,另外一个人一天两次,每次2滴,能够达到的效果是肯定不一样的。 不要盲目节约,不要使用过期的产品,护肤品才能真的有效。 
不论什么年纪都需要皮肤的护理,正确的护肤理念和步骤才是最重要的。十多岁的时候,清洁、保湿、防晒,做好基础的护肤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美白、紧致,或者抗老,也需要逐渐提上日程。

妈妈和长辈的年纪,普遍在护肤上都比较简单,做女儿的可以趁春节回家,帮妈妈挑选合适的护肤品。也可以告诉她,只要正确的使用适合自己的护肤品,护肤品不会把皮肤弄坏,更不会让皮肤产生依赖性。 
到底什么是皮肤负担呢?其实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感受,比如护肤品的存在感很强,也就是妈妈说的很油腻,就会认定它会给皮肤带来“负担”。

这种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即使一层一层的护肤皮,只要使用的人是功效有益的,就没有负担。
但如果我是一个大干皮,或者敏感肌肤,即使只用了薄薄的酸类产品,那就是很大的负担! 所以一层一层的涂,如果对你是适用的,也是你的常规使用方法,请父母不要有“心理负担”。 
妈妈这个年纪,脸上大部分都会有点斑。他们道听途说,常常觉得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表现在脸上,需要排毒。
实际上有很多原因导致斑点,也就是黑色素的聚集,比如遗传、荷尔蒙的波动,色素沉淀。 日晒是大部分斑的“加速器”,会让斑长得更快。黑色素会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所以当紫外线照在皮肤上时,皮肤为了自保,就会卯起来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进入皮肤深层,这就是为什么晒会让皮肤长斑、变黑的原因。 
但是这真的真的不是毒! 如果妈妈或者长辈长了黄褐斑、老年斑,化妆品或者化学焕肤其实都起不到太好的效果,激光治疗或强脉冲光治疗的医美项目,才能帮助皮肤的斑消退。 
因为食品安全的问题,含防腐剂的食物,在大家心里有点怕怕的。但是护肤品可不是这样。 试想一下,我们每次取用化妆品,用手指进去挖一下的这个动作,其实都能带进去很多的微生物,如果没有防腐剂,呵呵,整个面霜就是一个细菌培养皿。每天用着变质的面霜,不仅会导致皮肤敏感,各种皮炎,甚至还会刺激眼睛。 
还是那句老话,如果是正规的产品,防腐剂一定是在安全的计量以内的,即便是那些号称自己无添加的产品,或者安瓶产品,都会一定程度的添加防腐剂,只有防腐剂,才能保证产品的安全! 每个人回家,总难免经历以上的各种谣言现场,有的人笑笑了之,有的人认真答疑。 如果要问我,最哭笑不得的美容经历,当属去年我姐抓着我问:我擦的那个面霜说24小时保湿,那我是不是不用洗脸也能保湿了? 我:????????? ▼ 宝藏收藏 | 经典片单、修图指南、打卡胜地,周末不无聊还能嗨到起飞! 
撑住2019 | 朋友圈刷到这篇,我劝你最好点开。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LGMcdo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