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悬崖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000根钢管,2556级梯步。藤梯变成了钢梯,上下山也变得更加安全,旅游资源被逐步开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谋生。本报记者 阿克鸠射 摄 
如今走在凉山各地,处处都能看到彝区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这好房子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图为喜德县光明镇彝家新寨。 
我州全面落实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全面免除民族地区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和公办普通高中3年学费。这是昭觉县民族中学学生在与成都市石室中学进行远程教育。 
农民夜校不仅是老百姓了解政策的平台,还是获取知识、脱贫致富的平台。这是布拖县特木里镇彝族农民在上农民夜校。 
2015年我州大力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到目前幼教点覆盖到全州每个乡村。图为冕宁县彝海结盟新寨幼儿园里欢声笑语。 
随着彝家新寨建设和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的开展,彝族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彝族妇女通过彝绣,既传承了彝族文化,又增收致富。图为西昌民族产业园彝绣班的彝族妇女们在精心绣制订单彝绣。 
凉山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示范村对接国家重要的战略优质烟叶基地建设,推进基地建设上台阶。这是普格县螺髻山镇彝族农民在分级扎把烤烟。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彝族群众的关心,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瓦几瓦’,彝家新寨建设‘瓦几瓦’。”图为走上小康路的彝族小伙、姑娘们围着火堆跳起欢乐的达体舞。 
畜牧业撑起了我州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彝族群众充分利用山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家庭收入,加快脱贫奔康步伐。这是昭觉县日哈乡彝族农民在牧羊。 图/除署名外均由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伟 钟源 摄 【凉山日报新媒体出品】 主编:白明云 责任编辑:陈小玉 值班编辑:李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