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美姑县地处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心地带,是凉山彝族文明的摇篮。美姑的彝族传统特色最浓烈、彝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丰富、彝族古籍保存最完整、内容最广泛、品种最齐全,版本多种多样,是彝文古籍珍本的重点分布区。 
美姑县民风淳朴,传统宗教氛围浓烈,拥有凉山地区最著名、水平最高的毕摩和最广泛的传播彝族文化的群众基础。美姑毕摩人数为凉山之冠,故有“绍诺(龙头山脉)毕摩源头”之说。因而,美姑县素有“美女之乡”、“摔跤之乡”、“毕摩文化之乡”的美誉。 
2016年11月17日至18日,“中国 美姑首届毕摩文化节”在美姑县举行。彝族毕摩文化节的举办具有划时代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既要充分利用彝族毕摩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彝族毕摩文化品牌,又可立足民族特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让沉睡千年的古老文化大放光彩。 
毕摩文化的形成,是“兴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始备”的总和,是彝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精髓。它博大、精深。毕摩文化是彝民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是彝族原始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生活中充满着迷信和禁忌,神鬼主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凉山彝族历史上凉山彝族的信仰处于祖先崇拜与万物有灵的阶段,在生产原始的宗教信仰,历经坎坷,经历了以虎为中心的原始图腾崇拜、以祭祀祖先为代表的祖先崇拜、以火为生命的自然崇拜,还有那英雄崇拜、鬼神崇拜、灵物崇拜等等原始宗教及神话传说。 


毕摩通常为世袭,并有自己的《毕摩谱系》,一般是父子相承、叔侄相传、兄弟相授,仅有少数拜师学艺。它传男不传女,(在漫长的彝族历史中只有一位女毕摩——明末清初著名大毕摩阿什拉则的女儿拉则史色。)毕摩的知识传授和特殊技能有:占卜、安灵、送灵、驱鬼求育、治病招灵、神明裁决等。毕摩世家有自己的祖传经书和法具。祖传经书严禁赠与他人,旧书禁止丢弃,必须祭后火化。毕摩间相互抄录经书要择吉日。毕摩对祖传经书熟记于心,精通于用,而且在不断采集、整理,对彝文中的不少经典进行加工,使彝文从少到多、由繁而简,从象形文字到表音的音节文字。从无标点到简单的断句符号等。总而言之,在彝族文化的产生、整理、加工和发展中凝结着毕摩的长期辛勤劳动,在毕摩的讲授中使广大彝族群众认识了彝文,掌握了记录语言的符号,从而创造、发展、传授了彝族的文化与文明。 
毕摩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作法。毕摩在作法过程中可以三天三夜不停地念诵。毕摩作法,无论在山野边、溪水旁,还是在火塘边,他们身披擦尔瓦、手执羊皮鼓、口叼住羊耳,赤脚踩在烧红的铁铧,头上拖着长长的发辫,舞刀、弄箭、挥铃,摇扇,随着鼓点的节奏,抖动全身,跳跃不停,给人的感觉是神秘,是厚重,是对古老文化的崇敬。毕摩的动作很有讲究:神扇向内挥动是意为请神灵;向外挥动时,意为驱赶邪魔。诵经时伴着铜铃声,“诵起经书来,摇响铜铃来,毕摩主要传书籍”。 
作为有权威的毕摩,必须具备宗教、经济、历史、地理、历法和占星、医学病理、宗教仪式、艺术、民间口头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凉山彝族有许许多多的毕摩,其中古代最著名的大毕摩代表是阿苏拉则,他被人们尊称为“一代毕摩宗师”。据彝经记载和民间传说,阿苏拉则生于南宋淳西二年的卑水河畔边的吉特合俄寨(今美姑县龙门乡境内)。阿苏拉则天资聪颖、智慧过人,三岁立志、五岁学艺、八岁出师、九岁纳绩。青年时代游说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收集了大量的彝文经书资料。回到家乡后,居住在比尔岩洞(今美姑县瓦古乡境内)。 

拉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潜心从事彝文经书文献的整理、规范和编撰工作,增补了大量的咒经。为传承和发展彝族毕摩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留下的经书文献为后人请神送鬼、抗击强暴、歌功颂德、祭奠祖先时所念诵,深受彝族人民崇拜,堪称彝族历史上的一代伟大的毕摩宗师。1958年国家收集民间文物时,在瓦古乡发现了阿苏拉则的“藏经楼”。据推算该楼大约修建于600多年前,其屋基是用1.5米高的石条砌成,整个房屋呈碉楼形,门前站着一对石狮。拉则作法事的一对法器“吾吐”,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现保存与北京民族文化宫。古老的毕摩文化将对彝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源网址:https://kuaibao.qq.com/s/20180131G0YBG400?refer=kb_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