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时节在大凉山烤火 丁启阵 暮冬时节,应邀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期一周的参观游览,赶上当地一年中最寒冷的几天。 大清早,由首都北京直飞凉山州首府西昌市。出机场到市区,在一家小吃店吃早餐。站在小吃店外的街边,看到有一伙人在围着火堆烤火。仔细一看,不远处还有一个火堆,也围着一群人。当时就有一股久违了的亲切感,扑面而来。我已经三十多年没有烤过火了! 接下来的两天,在喜德、冕山两县参观几个政府扶贫攻坚村时,又几次看到有村民在相对烤火。有两次,我也加入了他们的烤火队伍,烤了二三分钟的火。阴面的山坡上,积雪未消,南方地区零下四五度的气温,冷风吹过,有如刀割。那种情况下,面前燃起一堆火,感觉实在是很不错的。我当时就想起了唐人孟郊《谢人惠炭》中的诗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欧阳修《六一诗话》说:“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我可以加上一句:不是从小烤过火,难以理解其中佳趣。  我生长的江南地区,虽说绝对气温不能与北方地区相比,冬季最低气温也就零下五六度。但是,因为空气湿度大,室内又没有火炕、暖气之类取暖设备,冬天的寒冷也别有风味,简而言之就是:彻骨之冷。总而言之,冬天烤火,在乡村不可避免。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全国普遍贫穷的时代,衣衫单薄,饮食寡淡,衣食的提供的热量严重不足,烤火更是御寒取暖的常用手段。  常见的烤火有两种:一种是众人围着一个火堆或火盆烤火,一种是各人手提一个火坛子烤火。众人围着火堆烤火,又可分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大白天在田头或村中开阔处,燃一堆火,众人站立围绕;二是雨雪天气或晚饭后,在大队部、生产队之类地方,众人掇凳围坐;三是,一家一户,在家里围着火盆,边烤火边闲话家常。火坛子,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手炉,《红楼梦》里就是这叫法。第八回,雪雁受紫鹃之托,给林黛玉送一个小手炉。黛玉借机讽刺贾宝玉对自己的劝告全当耳旁风,而对薛宝钗的话,却依得“比圣旨还快些”。我家乡方言叫“火坛”,材质不同,大致有两种,便宜粗糙的一种是陶土制作的,贵重精致的一种是黄铜制作的。陶土火坛用黄土制成,烧制后呈黄色略偏红,无盖;黄铜火坛都是有盖子的,盖子上有许多小圆孔,供散热冒烟之用。老年人喜欢把火坛放进被窝里取暖,铜火坛比较安全;陶火坛容易引发火灾。我小时候,家里既有陶火坛,也有个铜火坛。有些特别怕冷的小伙伴,甚至会提着火坛上小学。初中、高中,不记得有人提着火坛上学的。  火坛的用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手提着,张开手掌取暖;其次也可以放置在地上,双脚踩上去取暖,光脚、穿着袜子、鞋子均可。还有,可以在里边煨烤食物,芋头、洋芋头(土豆)、番薯(地瓜)、板栗、花生、玉米粒、年糕、麻糍等生熟食物都可以煨烤。最有趣味的,要数把豆面(粉条)在炭火里一插,瞬间变成白胖松脆的虫形,可入口食用。成年人,提着火坛,点烟特别方便。  烤火,给了我童年、少年时代的寒冬许多温暖,成了我日后在异国他乡生活时关于家乡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烤火,古书里也叫向火。唐拾得和尚有诗句云“炉子边向火,镬子里澡浴”;元《降桑椹》第二折:“我灶窝里向火去也。”明施耐庵《》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推开门,只见那中间坐着一个老庄客,坐着四五个小庄家向火。” 《韩非子》里讲,上古圣人(燧人氏)诞生,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以化腥臊”。这是说的人类掌握随时取火的技术。不难想象,火山、雷火之类的自然火,早就存在了。合理想象,人类烤火的历史比文明史还要久远。 暌违三十多年的烤火,在为期六七天的凉山行中,屡次邂逅,凉山给予我的亲切感,难以言表! 2018-2-15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IND3Rq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