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在前面: 昨天的文章《我的良心不会痛,但心真的很痛!》推出后,大家留下了一大段一大段文字,我逐字逐句认真地阅读着,真的很感动。文字很小,但力量却很大,被温暖包裹着的我感到很幸福,谢谢你们! 出于严谨,我坚持给1000多个已经下单的妈妈们主动办理了退款,但还是有妈妈留言说,这方面内容很稀缺,抛开有争议的点,其他的依旧值得一看,仍然想买。 
有妈妈更是拉出了自已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的老公来支持我和推荐的这套书,莫名的感动。 我一定会带着你们给我的力量,继续把每件事做好,也会坚持诚意十足地分享更多高知但也足够接地气的内容~
之前,我和大家提过“我们怎么和孩子说话,对孩子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挺起来有点夸张,但看完今天点推送,你一定无比认同,并且想要迫不及待地去实践。嗯,看完觉得有用或者喜欢,记得文章最后右下角点一下“好看”哟~
前段时间给大家分享了BBC拍摄的纪录片《宝贝:神奇世界》中提到的一些实验和研究成果(具体可点击《婴幼儿的大脑还有这些秘密...》),其中提到了孩子早期听到的语言越多,以后掌握的词汇量就越大,这能为孩子未来上学带来巨大优势。 在这之前,我看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所著的《父母的语言》,其中也提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是爸爸妈妈的语言。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具体应该怎么和娃进行高质量的亲子沟通(看完,你一定和我一样,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

3000万词汇的“贫富”差距 人类发展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在1995年时做过一项关于孩子智力发展与父母语言之间的关系的经典研究。他们花了2年半时间追踪了堪萨斯城的42户有孩子的家庭,记录下这些家庭的对话。这些孩子的年龄一开始基本在9个月左右大,但区别在于他们来自的家庭收入不同,分为:低收入家庭,工薪阶层,和高收入家庭。 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较富裕的家庭的孩子在4岁之前累计听到的单词量,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要多3000万个(这中间肯定存在重复的单词)! ▽下图展示研究中高中低三种收入水平的家庭的累积词汇量,截至48个月为止,美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平均接受的单词量是1300万个,中产阶级的孩子平均是4500万个。 
然后在孩子们10岁时,两位学者又对这些家庭进行了回访,他们的发现是: 那些3岁时能说会道、词汇量大的孩子,小学的成绩也更好,尤其是在听、说、读三方面。 “到了学龄时,不同孩子之间能力的差距是巨大的,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家长越晚培养孩子,差距就越难弥补。” 他们认为,“3千万词汇的差异”是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分化”的起点,影响孩子的数学认知,空间感知,阅读,自我管理能力,抗压能力,毅力和韧性等等,而这些能力会体现在日后的学业表现、收入差异、个人成就、社会阶层,以及生活幸福感。 除了词汇量差别的影响,这项研究还有一项发现: 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说的话中,更多的是鼓励和正面的,而低收入家庭更多地给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比如“你错了”“你真差劲”。 ▽下图展示研究中,高中低三种收入水平的家庭使用赞许和责骂的词汇量。从左到右分别是高收入父母、工薪父母、低收入父母,绿色代表赞许的词汇量,紫色代表责骂的词汇量。 
这或许也给到我们一个启示:和孩子好好说话,多给孩子鼓励和赞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Betty Hart和 Todd Risley这项研究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言早教也被广泛重视和开发。 但妈妈们一定和我一样,更关心的是:这些词汇差距到底是怎样影响孩子的?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如果爸爸妈妈多和孩子说话、做到正确和孩子说话可以追平这个差距吗?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家们最新进行的一项研究给到了答案。 真正的差距不是贫富,而是“对话”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给一些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4-6岁的儿童佩戴了记录家庭对话的录音设备,这些孩子佩戴了记录设备2天,除了睡觉以外都要戴着。 结果发现:不管父母是否有钱,和孩子你来我往的对话才是儿童大脑发育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词汇量、语法和语言推理能力。 具体来说,在听到的词语数量、自己说的单词数量,和父母对话次数3个指标中,对话次数最能有效预测儿童的语言水平(包括词汇量、语法和言语推理),以及布罗卡氏区的活跃程度。(注:布洛卡氏区和语言的生成和理解有关,和父母进行对话时,孩子大脑的布洛卡区域的活动最活跃。)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学的认知神经学家 Rachel Romeo表示这项大脑扫描研究给了我们两项提示: 1. 语言的交互对于神经元来说有多么重要。 2.对话,最重要的是你来我往的双向沟通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输入。 美国德拉瓦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教育学教授 Roberta Golinkoff 也赞同他们的观点, “你可以一直不停地对孩子说话,但是如果你没有和孩子展开对话,没有关注孩子,你就没有真正地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技能。”
也就是说:想要孩子更聪明、更能说会道,爸爸妈妈最应该做的是亲子对话。
那么父母如何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孩子的大脑呢? 用3T原则对话,可以优化孩子大脑 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提供了有效亲子交流的3T原则:共情关注(Tunein)、充分沟通(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简单说来,就是: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孩子,爸爸妈妈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关注点,并且帮助孩子表达出来他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 比如当宝宝眼睛看向桌上的一只花瓶,爸爸妈妈的关注点也投向那只花瓶,然后可以说: “宝宝看到了什么?哦,是一只花瓶。” 还可以重复说几次“花瓶”,这样反复多次孩子的大脑里就形成“花瓶”和具体实物之间的联结。 还可以说说花瓶的颜色,形状,甚至拿过花瓶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告诉孩子:“花瓶是玻璃做的,玻璃是透明的。”还可以敲一敲:“我们一起来听听,叮-叮-叮,好听吗?”——这个实际是在用后面的两个交流原则了。
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观察孩子的关注点"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只是爸爸妈妈需要更多地引导孩子来表达。 有一次我在给OK读绘本,读到中途,他忽然眼睛开始盯着桌上的一个陶瓷刺猬,那是他前段时间做的陶瓷手工。我们总是比较希望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专注一件事,但因为知道这个共情原则,所以我停下阅读绘本,和他讨论起了那个陶瓷刺猬。 “这个陶瓷刺猬是你上次做的吧?现在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呢?” OK就很兴奋地和我讲了他做那只刺猬的时候自己其实是编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只绿色的刺猬。我也时不时地给到一些回应,分享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虽然阅读绘本中断了,但我们之间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更多的表达和新词汇。 
充分沟通的形式看起来是要多说话,但要注意,绝对不是喋喋不休的唠叨。最重要的是,和孩子沟通时用更多描述性词汇,谈论细节,并引导开放式沟通。具体来说: (1)描述当前所见及当下活动 比如一边干活,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描述和孩子一起看到的场景。对孩子来说,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把听到的词汇和所指代的内容联系起来。 出门坐车的时候你可以说: “我们现在到地铁站了。” “地铁来了。” “哇,地铁里好多人,有的站着,有的坐着。” “某某站到了,地铁停了。有好多人上车。” (2)尽量不用代词 有一次我想让OK帮我从桌上拿本书。 “OK,帮妈妈拿下那个。” “哪个?” “那个。” “为什么你们大人总是说那个那个?你不说清楚我怎么知道呢?” ... 这事给了我很大的反思:这个那个,即使大人有时都理解不明白,小孩子更是会困惑。更重要的是,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认知更多词汇的机会。 所以我现在会改口:“OK,帮妈妈拿下那本硬皮的大红色的封面上画着汽车的书。” 他就会很准确地拿到,而且特别有成就感。 (3)“扩句”,在给孩子的回复内容里增加词量 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说三个词,父母则以短句回答。 这是从词汇、简单表达往更复杂、更深层次对话发展的必经途径,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力。 比如—— 孩子:“抱抱,抱抱!” 你:“你想让妈妈把你抱起来吗?” 久而久之,这段对话就会进化为: “妈妈,我想让你把我抱起来吧。” (4)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稍微大一些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过去经历的或者未曾体验的事,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使用自己和孩子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经历过的某次旅行、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看过的一场电影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 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展开,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 从婴儿时期成长而来的孩子可能开始说一些让父母不明白的词语,可能因为是孩子自创的,也可能是由于发音不完整,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语音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比如孩子看到桌上的米饭,发出了一些不明确的音节,爸爸妈妈要积极给到孩子回应:“饭饭,是要吃饭饭吗?” 我们还应该多开展开放式问题,而不只是限定式问题。所谓的“限定式”就是答案比较明确。比如 “这是什么?” “球的颜色是什么?” “这里是不是有两个小朋友?”
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对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没有益处。因为孩子只需要在脑海中搜寻那个熟悉的词语即可,不需要花额外力气。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比如—— “今天下雨了,我们在家里可以做点什么游戏呢?”
“告诉妈妈,你为什么把太阳画成绿色的?” 我们只需要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最后,还需要再特别提醒的是,电子产品的单向输入是不能代替父母的亲子沟通的。 想要让孩子能通过屏幕学到知识的话,那么屏幕里的那个人必须要能够回应孩子;如果只是给孩子放事先录制好的视频,那么效果就会差很多。所以在教育孩子这点上,我们终究是不能一直偷懒滴。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达娜·萨斯金德所著的《父母的语言》) 因为每天到临要推送的前一刻都还在抠细节,所以大家也都习惯了我推送时间不固定。但在微信改版后,这给很多爸妈带来找文章困扰,所以还是建议大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置顶,这样才不会错过每天的推送,大家也不必把时间耗费在找公号的路上 。(苹果机是星标,安卓机是置顶。) 照着下图做,5秒钟完成设星标↓↓↓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文章 
来源网址: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50682137&ver=1440&signature=prV4bfbrXvklwBYBaMMTUizctxoYh56wjU2Egm6SNliolTZ0X8ke25j0pLnyVhS0oe5sh7HgnPm5NDXFgTvDMHbx1Bgf7kdMmsxbYva93UwcJDSh2U1DRvUUCrmc*e8D&ne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