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家长对阅读理解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阅读理解就是为了做题,实际上任何学习都需要阅读和理解,包括奥数(很多题其实解答不难,但是要理解题目却很难)。
- 有部分家长和孩子认为阅读就等于正确(还不一定是流利)的默读(或者朗读)某段文章,孩子认识所有的汉字这就是阅读。实际上呢,阅读包括多个维度的内容,准确而快速的识别看到的汉字是一部分。理解所有的汉字组合所表达的内容是另外一部分。
- 阅读理解的技巧有助于孩子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们所读的文章。当孩子掌握一定的技巧时,他们就能够将自己和所读的文本之间进行“系统性的交互”,比如我知道……我理解……我经历过……我懂得……我读过类似的……这种文本和自己产生的美好的互动,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爆炸,而每一次的互动式的爆炸,都会让你的孩子更爱这个世界,更爱阅读带来的美好的感受。
- 可阅读的图书种类那么多,我们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迟早会遇到他们很困惑的内容,如果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困惑而他们却没有任何策略和技巧来应对,他们又怎么能学会各种解决问题的技巧呢?
我们是要强制性的给孩子灌输技巧和方法吗?非也。我认为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在孩子还没有掌握一些技巧时,给他们一些示范,直到孩子能够独立的使用一些策略,然后让孩子能够自由的尝试各种可能性。
近期有家长在读完《 深度阅读技能的获得,家长需要和孩子一次次的重复练习才行! 》的文章后发来纸条,希望我能分享更多一些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让文本和自己/文本和文本/文本和世界关联的策略。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见到的,如果孩子掌握了一些“关联”技巧之后,他们在阅读中的一些表现。可是要如何建立关联呢?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要如何开始训练呢?
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某本书足够的了解或者一定的信息输入,就相当于你洗完衣服之后,你却找不到晾衣架在哪里的感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衣服晾在绳子上,平铺在地上,放在树枝上晒干,这对于具有一定经验的家庭主妇(阅读者)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新手来说,他们可能不知所措。如何帮助孩子链接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阅读前的表达活动。
在孩子准备阅读前,和孩子无压力的讨论关于某本书的一些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更多的去表达,家长适当的引导。孩子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
A:口头表达。
B:图画法表达,用画画的方式把他们知道的画出来。
C:对话法表达,和家长的互动讨论(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根据孩子喜欢的模式,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
D:其它任何孩子喜欢的方式。
通过和孩子一起对某个主题背景知识的学习和老姐,孩子在阅读中如果遇到一些难题,他们就不会觉得无助,不会觉得被挫败。而且通过阅读前的某些链接,他们甚至能够设定一些阅读的目标,他们在阅读的图书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些看起来很繁琐,也很无趣,但是如果家长引导到位,对孩子的思考能力的建设,思维方式的成长会很有帮助。
第二步:孩子快速的浏览全书获得概况
当和孩子聊完一些背景知识之后,我一般会给孩子3-5分钟时间来翻看这本书。当然在孩子幼儿园阶段,各式各样的绘本在阅读前孩子都会翻看其中喜欢的图片,找到她喜欢的小玩偶、小花朵,这些都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当孩子进入阅读无图片的各种图书时,我会让孩子注意标题、封面图片、目录、作者简介等内容,这些信息的输入其实可以更多的去唤醒和激活自己的某些阅读思考模式。
快速的阅读是一种有意思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读者能够用一种他们自己熟知的奇妙的方式,激活他们头脑中的各种各样子有趣的阅读组合模式。
第三步:三个关键的问题使用
当孩子进入小学二年级之后,我就会经常和她用这样的三个问题来讨论某本书。
1.关于这本书这个主题,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2.关于这本书的这个主题,你有哪些想要知道的信息?
3.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一些孩子感觉到有难度的图书上,我还会建议孩子自己通过互联网去搜索一些资料(当然搜索的过程是在我的监督下完成),所以网络并非祸害,在网络上有很多免费的资源,这些资源也可以是孩子泛阅读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并非每一本书都要如此费尽周章的去各种展开,针对一些有深度的、孩子适合的书、孩子喜欢的主题,特别是孩子的老师交代的要认真读的书,是很有必要这样“延展”的。
作者:路琰,是《生活是最好的教养》《要孩子爱上阅读,家长该怎么做》等畅销书作者,国家科学育儿示范区策划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