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昆虫》 作者:[日]丸山宗利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号:9787544259149 索书号:2018/Q96/7 《了不起的昆虫》是知名昆虫学者丸山宗利的代表作,由科普达人“博物君”与“售前君”翻译,向人们介绍昆虫的有趣生活和行为。小小昆虫比人类还了不起。为了繁衍后代,蚁后不惜冒着危险勇闯别种的巢穴;虫儿们要穿上“迷彩服”迷惑敌人的双眼,避免成为口中餐;它们还会骗婚,送给对方一个徒有其表的礼物……从熟悉的蚂蚁、蟋蟀、草蛉,到南美的奇异拟态角蝉,小小生命足以颠覆人类的想象,它们身上隐匿着无限的未知。 【书说】 ——“狐假虎威”的意思是假借别人的权力虚张声势,这种现象在自然界里也比比皆是。无毒昆虫模拟有毒物种的现象被称为“贝氏拟态”,得名于这个现象的发现者,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H.W. 贝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之前提到的斑蝶科蝴蝶和分布在南美地区的釉蛱蝶亚科。在这些蝴蝶生息的地区,生活着各种会拟态的无毒蝴蝶。比如说,斑凤蝶等凤蝶科的蝴蝶会依据物种和地域的差别,巧妙地模拟各类斑蝶(彩图第3 页)。它们相似的不只是姿态,由于有毒蝴蝶的天敌较少,所以大多飞得比较慢,凤蝶会模仿斑蝶的飞行姿态,虽然说不上是目中无人,但它们大摇大摆飞来飞去的样子,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成语—“狐假虎威”。 ——萤火虫的把戏就像人类利用他人的情感进行欺诈的把戏,而它们自己稍不留神便会沦为天敌的口中餐,也让人领教了昆虫世界的险恶。 【书评】 科普性质的昆虫读物,浅显易懂,蚂蚁的章节写得特别有意思特别出彩,大自然蕴藏着太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人类无论在宇宙还是自然面前都实在是太渺小的。回归本心,敬畏自然。 ——豆瓣网友 有趣,好读。昆虫的日常反映了自然界真实的一面,不管是骗婚的伎俩,还是争夺地盘的大战,所有的行为都不是无用功。延续基因、繁衍后代是生物界的最高准则。 ——豆瓣网友 《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 作者:[土] 埃布鲁·宝雅 [英] 凯特·弗利特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号:9787532164479 索书号:2018/K937.45/1 《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建立在丰富的现代土耳其史料之上,包括文学、历代记、诗歌、国家档案以及游记,书中包含详尽的历代记、地图、插图,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小传。再现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巨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奥斯曼帝都——的社会历史。不仅有皇权最高统治者苏丹的坐席,繁荣的国际商贸。伊斯坦布尔也是一座经常被自然灾害、苏丹政治与反叛所造成的动乱而撼动的城市。伊斯坦布尔人,以帝国节日为乐,被深入到他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所影响,也以这座城市中各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园与大众澡堂自娱自乐。此书通过伊斯坦布尔,呈现出一幅广阔的奥斯曼社会图景,揭示出四个世纪中它的建造、蓬勃以及转型。 【书说】 ——昨日,我从山上眺望,可爱的伊斯坦布尔啊 我的脚步曾经踏遍每个角落,处处让人爱怜 在我有生之年,我愿用全心,单单地去爱一个地方, 甚至穷尽一生一世值得的,因这是让你喜悦的。 世上存在多少繁华都市 唯有你的创造尽显魔幻之美 因我看见,生于斯、长于斯,又死而葬于斯的芸芸众生 他们的生活竟是那样的美妙,长久,如梦如幻 ——整个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欧洲发生了密切而频繁的交往,在融合和摒弃中引进了大量西方元素。有关国家角色的新概念、新的政治理论以及个人身份的理念,在人们讨论这些话题的过程中,很多事情都改变了。时尚变了,引入了长篇小说,妇女地位得到了彻底改变。到一战爆发的时候,伊斯坦布尔已经与一个世纪之前大不相同。 【书评】 生动翔实,史料丰富,近几年看过最有趣的历史书。翻译也特别棒,感觉像是一个年长的智者时而冷峻,时而戏谑地讲述帝国史。对照着奥斯曼看中国,太多相似之处。一定要再去一次伊城。 ——豆瓣网友 一座座城市彼此联结形成完整而丰满的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有特色之城则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伊斯坦布尔就是这样一座城,是一个无可比拟地让人欣喜之城,也是矛盾而独立、暴力而壮观、动感而浪漫、生动而辉煌,古老而迷人之城。这座城勾勒出伊斯兰世界的外观与内在,让我们借助一座城更多更深入观摩和思考这片天空下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之路。 ——豆瓣网友 《出西藏记》 作者:鲍贝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ISBN号:9787537852746 索书号:2018/I247.57/1111/ 《出西藏记》是鲍贝所有小说里唯一一个没有虚构的故事。鲍贝曾经也同大众一样,是一个对西藏充满了完全信任的人。为了梦想在西藏扎根,轻信“朋友”去做投资,与人合伙想拍下一座叫“拉让宁巴”的旧皇宫,结果陷入一场骗局,被骗走了五百万。《出西藏记》对鲍贝来说,是一次结束。她与西藏的种种愉悦和不愉悦都以此告一段落。但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重新认识西藏的开始。鲍贝在她的创作谈中说:“偶尔也会遇到刚从西藏回来的人,硬是把对西藏的到此一游和浮光掠影说成九死一生的受难式旅行。” “西藏在一场又一场的言说中,成为一个难以抵达的远方和传奇。”或许对多数人来说,西藏的确是远方,但绝不是什么传奇。 【书说】 ——从梦中忽然便醒过来的你,没有困惑,也没有恐惧,只有空无,感觉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但你还是来到了这里,就跟那只死在乞力马扎罗雪山上的豹子那样。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为什么。你很想说出这个梦,或者用文字把它记述下来。但又觉得梦不可言说。 ——你想不起来在哪本书上读到过,还是听什么人说起过,民间有个传说,不要在早晨醒来时空着肚子讲述昨晚的梦。醒来的人实际上仍然处于梦的魔力控制之下,梦的幽暗阴影并没有逝去,它紧紧黏附在人刚醒来时的孤寂中。还有一个说法是,讲述梦的内容很可能带来灾难,因为,你与梦中的世界依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你通过叙述即出卖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是在出卖你自己,此种行为必然会遭到报复。而你却不十分信服这种说法,你只是觉得一个空腹描述梦境的人,仿佛在一个人说着梦话。你伸了个懒腰,做了个深呼吸,感觉空气里全都是冷硬冷硬的物质。 【书评】 她(鲍贝)能出能入地游走在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这两者之间并转换自如。看世界上的外部风景,却能描绘出人心和命运更加复杂而深沉、热烈而壮美、沉静而内爆的景象。这样的小说,好看而带有教益,像是一场探险,她绝不想让你一开始就如履平地,她期待的读者,也是胆大心细、善于攀缘绝境的会心人。 ——邱华栋/小说家 这个作者,她把不自然变成了自然,把做作变成了创造。她非常非常坚决,她软硬兼施,运用悬疑、好奇、威胁和应许,诱惑、号召、激励着我们,把我们带向一个乌托邦。 ——李敬泽/ 评论家 《最漫长的旅程》 作者: [美]尼古拉斯·斯帕克思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号: 9787549620678 索书号:2018/I712.45/471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备受读者喜爱的美国作家,小说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其作品包括大众熟悉的《恋恋笔记本》在内,均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他擅长从你我熟悉的平凡人物与简单故事取材,刻画纯净而刻骨的情感,陪伴读者一同遍尝爱的甘甜与苦楚,刺激大众思考情爱的真谛,抚慰世人渴望爱而为爱所伤的心灵。《最漫长的旅程》讲述了两对处于不同时空的恋人大学生索菲与牛仔卢克,孤寡老人艾勒与自己的亡妻露丝在命运的安排下生活发生交织,在人生这段漫长的旅程里帮助对方慢慢地理解爱的真正含义,发现人生的重要意义。 【书说】 ——他们走进森林深处的一路上,卢克任由索菲亚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狗跑在他们前面,鼻子冲着地面,东窜西窜,一会消失在树林中,一会又出现在他们面前。索菲亚低下头躲过垂得较低的枝叶。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卢克做着同样的工作。路上的石头越来越多,铺着厚厚的落叶。森林中长着一簇簇黑莓树丛和冬青树丛,簇拥着长满青苔的橡树树干。松鼠在山胡桃树间飞速窜动,不时发出警示的叫声;一束束穿过厚厚的树叶层,洒在地上,让索菲亚感觉身临梦境。 ——我透过眼角余光看着她,她形态好像液体,我就像是夏天透过柏油路升腾起的热浪看她一样。她穿着海军蓝色的连衣裙,戴着白色的发带,她的声音听起来成熟了很多。我想了一会,才意识到这时她23岁,当时我刚退伍回到老家。 【书评】 我痴迷于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小说并不是什么秘密。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每次都把我深深地吸引了。他所描绘的真爱让我动容。 ——Goodreads读者评论 我爱你,只是因为我爱你。 我们有争吵,有不满,但谢谢你陪我走过了这精彩的一生。 你不知道,你不在我身边的日子我有多孤独。 “但是回忆是我唯一剩下的东西”,看到这一句时莫名的心酸。 ——豆瓣网友 《木匠生活——如何更真实地生活》 作者: [美]尼娜·麦克劳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 9787510869426 索书号:2018/712.65/33 《木匠手记》记录了一位网站编辑转变为木匠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以及她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作者妮娜·麦克劳林,曾经是波士顿当地一个知名网站的主编,并为多个重要杂志刊物撰写文章,《木匠手记》是她的真实故事。她曾经的工作就是电脑前编辑着夺人眼球的标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赚取点击率,朝九晚五,按部就班。虽然这份工作给了她体面的收入和生活,但却一天天迷失在网络空间的虚无感之中。在痛苦与煎熬中,尼娜决定辞职。偶然的一次机会,妮娜选择了木匠这一职业。这对于妮娜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未关注从未了解过,但她还是一头扎了进去。从裸辞到新的职业,从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从出卖体力到独当一面,妮娜一直在尽全力付出,努力融入木匠这个职业身份。 【书说】 ——很多年来,我大部分清醒的时刻都是在电脑屏幕前点击着按钮度过的。如今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坐在椅子上的笨蛋,我存在的唯一事实就是我的肉体坐在办公桌前,而我的灵魂就像威化饼干一样在腐烂。情况在一天一天地变糟,好像曾经舒适的一件衬衣,既舒适又熟悉,但它开始变紧了,扼住颈部,裹在肩膀上。我脑袋里的沟壑好像变得平滑了,慢慢变得毫无生趣,逐渐变得懒散不堪。在努力的氛围里,越来越越难以发现乐趣。 ——但是在这里,在铺瓷砖的时候,每一块瓷砖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次测量都有意义,每一次切割都有意义。它是重复的,的确如此,但它并不无聊。一天试工之后,我有一种感觉,即便你切过几千块瓷砖,即便你用了一年瓷砖切割机,你还是要小心翼翼。尽管你已经做得更快,做得更好,切得更直,更少卡住刀片——但你还是要集中注意力。铺瓷砖的重复性引发了存在感,一种具体、有形的及时感。 【书评】 作者在最后说,这是一个“鼓起勇气挥别旧日,步入另一种人生的故事”。喜欢她的勇气。纠结有,彷徨有,可是那又怎么样呢,生活永远比一块2x4的木板宽容。往前走就对了。 ——豆瓣网友 第一次读这样一本书,极其治愈。九年的编辑生涯带来生动的描写;五年的木匠经历带来独特的故事;最重要的是作者勇敢正视自我的心,正视转行后的故作镇静vs跟钉子较劲的面红耳赤,正视空闲季向精神和金钱的双重压力低头的尴尬,正视亲情,正视偶尔的肤浅,正视经常的不能够。 ——豆瓣网友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LBTs8J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