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勤俭节约不是中华传统美德吗?怎么会培养出自卑的孩子呢?因为说的是:过度节俭
据大数据的研究调查发现:自卑、懦弱的孩子身边往往有着一对极度“节俭”的父母!
这些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不断地给孩子说:“咱家很穷,比不上别人,所以你在学校要乖,要听话,不要和别人发生争吵,更不要给家长惹事!”家长说这番话的时候可能没觉得什么,但却给孩子造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我的家庭不如别人,我也不如别人。
作家连岳曾讲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从小就寄住在外婆家,但他的外婆是一个很节俭的人。
在外婆看来,连岳的存在是一个“额外的粮食消耗者”,所以很不喜欢他。每次吃饭,只要连岳多吃菜,外婆就会闹情绪,用白眼瞪他。连岳说,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他很抑郁,但又不知道做什么,只能写信给父母,说自己在外婆家不开心。写完之后,他又开始自我怀疑,怎么可以说外婆坏话?
成年后的连岳才发现,当年自己没有错。他说:节俭不会让社会进步,消费才会。每个人都不消费,生产力还怎么进步?工业革命怎么会发生?如果是那样,你恐怕还生活在点煤油灯的时代。
虽然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老一辈和在老一辈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家长的观念依然没有变。
勤俭节约是美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培养,但是在培养孩子节约观念的过程中,就容易矫枉过正。一味节约,一味勤俭,行为过度,便违背了教育的本意。
我们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理财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杜绝不必要的浪费,这才是真正的勤俭节约,这才能让孩子积极阳光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