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白君 校对:金子 流浪二十年,一夜成网红。这应该是上海公务员沈巍这辈子怎么也想不到的一个结局。 沈巍事件爆款互联网后,对他的评价主要有两大阵营。支持赞誉他的人认为,他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大师,之所以二十多年流浪捡垃圾,实属怀才不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才有了“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金句。 小丑是谁呢?是指那些屡屡潜规则女学生的“长江学者”?还是指戴着墨镜、昂头挺胸出入大会场的冯裤子之流? 反对沈巍的观点则认为:一位如此有才华的男人,这样的行为无疑属于自暴自弃。他这样做对父母和社会有什么意义呢?更不要谈回报。 才华固然可贵,但要有用武之地。 陕西媒体人白杨的观点更是犀利:“一个男人,所学知识上不能治国安邦、下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凭什么叫他大师,还流浪?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真正亏欠过有才华之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于我来说,还是欣赏那些努力奋斗的人,因为不负韶华。” 结果,这位女主播瞬间被人骂得都上了头条热搜。 看来“大师”真的不敢批! 黑白君的一位女性朋友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怀才不遇,沈巍事件恰恰印证了那句古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相对于芸芸众生,沈巍在十里洋场的确是一块金子。这不,即便是沦落到流浪的地步,还不是被我朝阳大妈一般的自媒体人给发现了嘛! 在连续阅读了多篇有关沈巍的文章后,黑白君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沈巍才华横溢不假,但要说他是大师还为时过早。 另外,沈魏的被爆大红大紫,只能说明当初发现沈魏的自媒体人读书太少了。后来追捧沈巍的自媒体人、媒体人读书更少,或者说不怎么读书。 当一只在水井里呆太久的青蛙突然蹦出地面时,他往往会对着兔子大叫:啊?世界上竟然还有你这样的庞然大物?在青蛙的世界和记忆中,蝌蚪才是普罗大众。 不是沈巍读书太多了,而真的是我们这些人读书太少了。真因为我们孤陋寡闻、不学无术,所以当看到一个流浪者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时,我们才会发出“大师在流浪”的惊叹。 谁说了大师就不可以流浪呢?哪条法律规定大师只能在高居庙堂侃侃而谈?谁家规定大师就必须正襟危坐在科研院所里子乎者也? 沈巍事件充分说明“阅读荒芜”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危机。君不见,如今的图书馆里只能见到大学生和老年人。多数大学生是因为学业而被迫阅读,多数老年人是为了消遣时间而阅读。 尤其是在一些大都市里,书店正在成规模地消亡。在北方的小县城,许多书店几乎都成了“教辅”专营店。偶尔也会有很是高大上的所谓“书城”出现在我们身边,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书城”、“书吧”其实大都是地产商为了吸引眼球的配套和门面而已。 和沈巍相比,你有见过哪个书城老板能将《三国》里的桥段信手拈来?能谈古论今、视《论语》为囊中之物。 书城老板们都在苦思冥想如何营销、还房租呢。 人们在一边疾呼“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一边在用麻将和酒池肉林丰富充实自己的生活。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沈巍这个淡泊名利的异类公务员就显得是那样的抓眼球和惊骇世俗。
沈巍事件还说明,在90后、00后等年轻人的心目中,才华这个东西还是很吃香的。才不管你是不是捡垃圾的。 假如我们科研院所里的多数学者、教授都有沈巍这个水平的话,那么相信无论是自媒体人还是传统媒体人,或者是路人,对于流浪者沈巍也就见怪不怪了。 科研院所里碌碌无为的酒囊饭袋太多,所以才衬托出了流浪者沈巍的大师气度和风范。 流浪者沈巍心无旁桀,他的人生里只有三件事:捡垃圾、读书、思考。这种简单模式的生活日复一日,加之他的天性禀赋,时间久了自然成就了他“大师”般的一鸣惊人。 广告红色经典·岁月留痕——政治散文选作者:梁衡 当当 而反观我们身边的大多数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只有三个:要么求乌纱帽、要么求黄金屋,退而其次也要求一下颜如玉。 这样的功利性、目的性,能成大师才怪! 沈巍事件让两类人很是尴尬:学者教授惭愧自己的学识不如一个流浪汉;拾荒者感慨原来捡垃圾也可以成为“大师”。 沈巍的走红还给庙堂上的学者教授和知识分子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再不赶快读书把自己武装起来,可能你连一个捡垃圾的都不如了。 当然,还有一些拾荒者可能在暗地里会诅咒沈巍: 挣着政府的工资还来和我们抢饭吃!你这属于兼职还是吃空饷啊! 有一位媒体人在朋友圈直接发态度:我不喜欢这个家伙!他在逃避责任! 是啊,他这个年龄和学识,本应是上伺父母、下抚儿女、为国为民鼓呼的时候,但他却选择了流浪。 流浪是一种权利,但不值得追捧。这就是黑白君对沈巍事件的一点看法。 文末给的大家分享一个段子,虽然和沈巍事件没有直接关系,但和读书有关哦! 一苦逼学生,都35了才好不容易博士毕业,但到了找工作的时间,投了N个简历都渺无音讯,遂决定去找大师算命。 大师摸骨相面掐算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 博士听后先惊后怒,转身离开,边走边道:“你个骗子,我今年三十五岁,博士,还没有恋爱,工作也没有找到……”。 大师闻言略微沉思后说:“年轻人啊,知识改变命运,你的命运已经被知识改变啦……”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LYEyH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