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语数外都喜欢。”11岁的马于淳正在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做语文练习册,父母马志成和王晓燕在走廊上等待,马于淳出生在成都新都区,父母都在附近打工。马志成对女儿的期望是“好好读书,以后不要像我们一样下苦力。” 
马于淳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从小成绩一直班里前三。2017年正月初十后,马于淳却没法回学校了。 “年初时发现她口腔出血,身上也有些蚊子叮似的出血点,皮肤蜡黄,当晚送到华西时,病危通知书就下来了,肝损害严重,让做好心理准备。”说到这,这个43岁的男人哽咽了,眼圈也泛红。 
马志成翻出随身携带的一叠病历:“医治一段时间后,我和她妈以为她快度过这个难关了,7月份血液科医生会诊,第二张病危通知书下来: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 “当时觉得天旋地转,在病危书上涂写完名字,走回她病床路上,几度想哭,但都憋住了,怕她看到,为了不影响血象,还要找借口让她暂时不要看书学习。” 
母亲王晓燕接过话:“病情平复的那段时间,她还去学校参加了考试,缺了大半学期的课程,50多人的班级还是考了第3名。”父亲的手机里保存着马于淳每次考试后得的奖状。 
“她以前挺活泼的,生病后就封闭了自己,不喜欢讲话,和我们讲话也很少。”尽管马于淳患病后还主动学习,让父母感到欣慰,但越来越沉默的马于淳也让母亲王晓燕感到焦虑,“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开导她,只能尽量满足她学习的兴趣。” 
为了满足患病孩子们学习的欲望,2016年9月,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周晨燕,组织在住院部9楼建了个约20㎡的病房学校,“孩子们一般就在这活动,个别孩子不方便走动,志愿者会去病床旁陪她。” 
在入门处,摆放了一台冰箱大小的书柜,“这是消毒书柜,很多患白血病的孩子,抵抗能力很弱,一场感冒可能就会夺取生命,所以他们用的图书文具都需要先消毒。” 
病房学校的发起人周晨燕说:“最开始在华西工作时,发现孩子们喜欢看书,就做了个图书借阅书柜,后来需求量变大,就慢慢衍变成了现在的病房学校,工作调到人民医院后,我也就把学校带了过来。” “来病房学校的孩子年龄段从幼儿到初中,都是和马于淳一样患恶性血液病或肿瘤性疾病,大部分是白血病。” 
因为年龄段分布广,病房学校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种:学习辅导课和小课堂。学习辅导课辅导语文、数学、外语。小课堂教孩子们绘画、手工、百科知识和音乐。 
“病房学校的老师都是来自川大和西南财大的志愿者。”周晨燕说:“因为医院生离死别多,志愿者来病房学校之前都会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培训,防止他们接受不了意外。” 
没法去学校学习,在得知医院里有开设在病房里的学校后,马于淳立刻报了名。 “每周都有哥哥姐姐来辅导我们学习。”马于淳因为成绩优秀,没有办理休学,5年级上半学期的课程都在病房学校里学完的。 
病房学校里,平均两个志愿者辅导一名孩子学习。每周除周一、周三外,志愿者们会来5天,马于淳基本从不缺席,早上6、7点起床,从新都辗转坐车两小时来上课。父亲马志成说:“这次期末我从学校带回的试卷,她半小时就写完了,考了90多分。” 
病房学校的社工秦敏说:“做病房学校,主要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病房生活,让孩子回到学校能融进去,不会对课堂感到陌生。” “和马于淳一样来这上辅导课的孩子有19名,马于淳是最爱学习的一个。” 
今年13岁的冯俊和马于淳一起在病房学校里补课,刚上初一的他被查出白血病,就休学来了成都,“初一下学期的课都是哥哥姐姐教我的。” 现在,冯俊已经完成了移植手术,康复后就能正常回到学校了。 
马于淳还在等待着最后的移植手术,但移植手术和康复费用,马于淳的父母还没能凑齐,马志成说:“之前借遍亲戚朋友及卖车的钱,已经耗完了,最后的手术费还差很多。” 在此,腾讯大成网、腾讯公益,为马于淳发起募捐,点此为马于淳助力:http://url.cn/5c3g0di。 目标:为马于淳募集移植手术费用、康复费用。 我们期待您的加入,帮助马于淳度过难关,让她再次回到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