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二),德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分为“移民”“祠堂”“家族”“会馆”“人物”“纪事”“地理”“传承”等八个篇章。书中所有篇章均由本地作者撰写,该公众平台将按目录逐篇推出。《简读》(二),德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分为“移民”“祠堂”“家族”“会馆”“人物”“纪事”“地理”“传承”等八个篇章。书中所有篇章均由本地作者撰写,该公众平台将按目录逐篇推出。 这里,优美音乐伴读 



目录 移民 高建平乡关已远德阳在(1) 尹帮斌日久他乡即吾乡(16) 祠堂 王文襄中江宗祠的文化观照(33) 陈立基百忍堂上有太和(51) 廖继荣连山李氏金华殿(55) 家族 赖安海罗江范仲淹后裔(58) 邹贵兴孝泉姜氏家族(70) 会馆 张宗政话说中江会馆与中江镇江寺盐业会馆(74) 杨剑什邡古会馆记略(82) 米运刚德阳广东会馆南华宫(85) 人物 赖安海李广田在罗江(89) 谢扬勤中江著名诗人谢绪岷(98) 李铮德阳潮扇传人杨占勇(104) 纪事 付登华德阳电缆工业诞生记(108) 孙岩松丁老总雕像诞生记(117) 地理 谭金强德阳老县城街道录(122) 尹帮斌话说绵远河(126) 传承 冯再光羌汉山歌绕九顶(137) 邓天有仓山大乐的源与流(143) 德阳潮扇传人杨占勇 李铮 一、溯源 作为匠人的杨功源没有想着有朝一日还有机会把制作德阳潮扇这门手艺教给自己的儿子杨占勇,所以25岁之前,杨占勇一直不知道世上有潮扇这个物件,不知道潮扇的传奇以及潮扇和他祖辈之间丝丝缕缕的牵连,更不知道德阳潮扇会与他之后的生活连在一起。 德阳潮扇之觞还要追溯到晚清。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在福建仙游县当县令的包善诚告老还乡,带回5把广东潮扇,其中两把扇边缘出现破损,遂请德阳扇子工匠黄辉庭修补。黄辉庭一边修补包善诚的广东潮扇,一边动起了“手脚”:他融合当地的土扇子“猪耳扇”和广东潮州的特点,钻研探索,改良制作工艺,形成了以葫芦形和竹丝为结构,配以丝绢画面的独特工艺,制作出了扇形优美,雅致幽隽的新潮扇,一出手便受到关注。德阳商人李宝成目光敏锐,迅速抓住商机,与黄辉庭在德阳东门崇果寺东侧开办了“李宝成潮扇庄”。扇庄开业后,二人又不断探讨,改进工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阳潮扇,并在德阳周边迅速流传开来。1895年6月,清朝一位亲王受朝廷委派入蜀察访川西北旱情,路过德阳,被此扇吸引,爱不释手,知县当即赠送两把。亲王回京后,德阳知县黄沅又令“李宝成潮扇庄”赶制了一批精品,作为土仪专程赴京孝敬亲王。亲王又将德阳潮扇献给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慈禧见扇大悦,传谕四川总督,索献德阳潮扇100把,“德阳潮扇”一举成名。1943年国民政府在全国众多工艺品中选中德阳潮扇做为国礼,由国画大师张大千、谢趣生分别绘制《青城秋色》、《唐宫鹦戏》、《翠柳画眉》和《剑门山行》赠送美国总统罗斯福,罗斯福称赞其为东方艺术之瑰宝,并将其中两把转赠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自此,德阳潮扇名声大振,成为礼赠佳品,德阳潮扇生意也一时兴隆无二。 1941年,另有一人看上了潮扇生意,那人即是杨占勇的爷爷杨三金。杨三金与李宝成的徒弟陈昌全合股开了一家潮扇庄,杨三金负责账房,陈昌全负责制作。杨三金看到潮扇如此风靡,遂送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杨功源进扇庄学习制作手艺。十三岁的杨功源知道这是为生之道,异常勤苦,历时四年,得以出师。其时,德阳潮扇发展正如沐春风,最多时扇庄发展至30多家,年产量6万多把。1944年,17岁的杨功源回到老家德阳黄许镇,独立开了一家扇庄,取名“源丰潮扇庄”。杨功源一边编制潮扇,一边带徒弟,并负责销路。源丰潮扇庄生意兴隆,产品不仅打入成都、德阳、绵阳市场,还远销金三角和东南亚地区。 杨功源满心憧憬将这份家业做大做强做远,将德阳潮扇代代相传,然而,1952年开始了新中国“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源丰潮扇庄依例“公私合营”,变成“集体合作”,杨功源也从一名潮扇庄小老板转为合作社经理。这之后,德阳虽然也间断成立过潮扇社,建立过潮扇厂,但受大跃进和浮夸风的影响,扇厂生产了大量劣质产品,严重损毁了德阳潮扇的品质品牌,到1973年左右,大大小小的德阳潮扇厂被迫解散,德阳潮扇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一份传统手工艺衰落了,杨功源也收拾起所有关于潮扇的记忆以及工匠的绝活,服从于时代赋予他新的社会角色安排。 时代在变,杨功源心中对德阳潮扇的感情没有变。1990年,杨功源从集体企业退休。退休后的杨功源有了时间,精力仍充沛,制作潮扇的念头又泛起来,于是闲暇之余,捡起工具,又开始制作德阳潮扇。杨功源重制潮扇,为的是一份舍不下的情感,杨占勇看父亲制作潮扇,却是动了心机,这一年,25岁的杨占勇踏进了德阳潮扇的世界。 二、沉迷 德阳潮扇以竹为骨,以绢为面,以文为墨,以画为魂。至于扇型呈倒葫芦形,是寓意“福到”,契合中华民俗文化本朴的期许。若要细说,首先讲竹,竹是传统文化中“四君子”之一,虚心有节,自带一份清雅;其次是绢,绢温婉华美,显得高贵;扇面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或者山水仕女,或书法作品,这就是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浓缩到了一把小小的扇面之上。 德阳潮扇虽小,但制作工艺艰难繁杂,非一般人可以想像:车扇柄、去竹青、开丝、编织等大工序就有近20道,还有30多道小工序,其中数开丝工序最为刁钻,每根竹丝直径大约有0.05毫米,相当于一根牙签一分为四,小扇需144根竹丝,中扇需156根竹丝,大扇需168根竹丝,加之后续工序,做好一把潮扇一般耗时4天,还要在不能出错、没有返工的前提下。这就要求制作者高度专注,心无旁骛。25岁的杨占勇跟着父亲杨功源从选材到开丝到编织、排坯到裱扇面到做吊坠......其间难处,非常人所能想象。杨占勇对于潮扇制作水准要求几近苛刻:为了选取好竹材,他到各地考察,在宜宾蜀南竹海,竹林主人看这个人远天远地跑来只为了选两根竹子做什么扇子,为他诚意所动,分文不取,说:“看中哪根,只管砍!” 为了做好划丝工艺,杨占勇的手经常被划出血,手上至今都留有多处刀痕;因为经常保持一种手势用力,两只手都得了腱鞘炎;为了处理好每个工序细节,杨占勇佝偻着背,泥塑一般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落下了肩颈炎、腰椎病,病症严重的时候,整整一个月都不能做扇子。夏天,为了图清净和凉快,他跑到住家地下室做扇子,从早上8点过做到晚上8点过,常常忘了吃饭。时间长了,邻居和地下室保安都熟悉了这个做扇子的人,周围邻居叫不出杨占勇的全名,但没有人不认识“杨扇子”。 但“杨扇子”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当时德阳潮扇市场狭窄,靠潮扇求生计还是有些勉为其难,所以很多时候,杨占勇在一旁做潮扇,不问柴米,夫人则操劳油盐,维持一家生活。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寂寞极处是喧嚣,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受到重视,杨占勇的德阳潮扇也迎来了生机。2006年,德阳潮扇传统工艺获得德阳市政府颁发的“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2007年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授予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2009年杨占勇被评选为“德阳市级潮扇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被评选为省级“德阳潮扇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入选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理事。2015年,又被省文联、省民协评选为“四川省民间艺术大师”。 传统工艺的出路,或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路在哪里?在杨占勇看来,与旅游相结合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杨占勇更加注重潮扇的工艺性、便携性,并积极参加旅游产品方面的比赛。2012年至2016年,杨占勇多次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四川区金、银、铜奖,2016年荣获了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全国铜奖,并入围2015年“看四川—民间文艺创作”优秀入围作品,获得“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工艺美术类金奖,个人也于2016年荣获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三、思变 德阳潮扇承载了中华千年人文底蕴,民族文化精粹滋养了它古朴典雅的灵魂,它所蕴藏的内敛含蓄之美就摇曳在独特的造型及扇面一幅幅书画之中。只是这美太矜贵,因为它繁复的纯手工工序至今无法以机器代替。另一方面,做一把扇子要好几天时间,耗时费力;扇面构思布局、配饰巧搭、加之报废等因素导致出品率极低,一个手艺纯熟的工匠一年能做出的潮扇也超不出100把,加之制作工艺精艰难学,能独立完成所有工序的工匠凤毛麟角,这使德阳潮扇价格高(最低端的传统潮扇价格也在2000元以上)、产量小的格局一直没能被突破,导致德阳潮扇的受众范围极其狭隘,严重阻碍了德阳潮扇的传承发展,为此,杨占勇决定在父辈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再次改革创新。 杨占勇先从制作工艺下手:把传统的德阳潮扇的20道工序逐一简化,竹丝由原来的100多根减为30—40根,工艺的简化使初学者能较快掌握做扇手艺,大大缩短了制作工期;其次,在原始编织的基础上开发出插丝工艺,在扇柄与丝分离的基础上开发出柄丝相连的圆竹扇,降低潮扇制作难度,使潮扇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工艺简化后,又从审美角度入手:把扇柄与扇框连接处的单面缠丝手法改为双面缠丝,使得扇面少了凹凸弯折,更加平整,更具美感和观赏性;同时把传统的纯黑扇边改为棕色,色彩更柔和而易与扇面书画相搭配;丝线也由白色改为与竹子色调相和谐的色系,更加浑然一体;底座用黄梨木、乌木、黑檀木、小叶紫檀木等木材,配以漏雕工艺,扇子往几上一摆,古色古香,立即演变成完美工艺品摆件。最后,杨占勇在扇面上下功夫:在单一的丝绢材质的基础上加了夏布、蜀锦等材质,使选材更加多元化;扇面创作除手绘外也增加了绵竹年画、麦秆画、蜀绣等多种非遗文化元素,达到多种非遗文化的高度融合---这就使扇子成了多种非遗文化的载体,更具有收藏性。此外,杨占勇还在扇子大小上做文章---大的可做摆件,小的甚至可以当三岁儿童的玩具。改良后的德阳潮扇多了选择余地,制作可繁可简;价格可高可低;可典藏、可把玩、可装饰、可使用。 杨占勇还创制了一种无画面潮扇---扇面空无一物,买扇子的人可以凭喜好随意创作,就是小孩子也可以信手涂鸦,大大增加了德阳潮扇的趣味性。 思路拓宽了、品种丰富了,德阳潮扇市场由此风生水起。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杨占勇规划着教授更多的学生,让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传承。他还计划到特殊学校招一批聋哑学生,手把手教,让残疾孩子能掌握这一传统手工艺,掌握一种谋生技能,树立他们的信心,用巧手仁心为这些残疾孩子开启立足社会的一道门。 杨占勇的创新成果是明显的:德阳潮扇传统和创新产品的产量在2016年由年产百把上升至2000把,2017年预计突破万把。“不出五年,我一定要把德阳潮扇产业化,年产量要上五万把,让更多的人就业,让传统手艺重放光彩!”杨占勇说。 除了制作潮扇,杨占勇还到高等院校授课讲潮扇,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各地文化交流活动和各种会展宣传潮扇,四处奔走呼吁建设潮扇传承基地,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潮扇、喜欢潮扇,喜爱这一传统手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