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封小学的课间活动区化作传统游戏的大观园:跳格子方阵里孩子们回答太空知识,投沙包区域传来清脆童声,竹竿舞队列随着"防欺凌三字诀"节奏开合,滚铁环赛道上少年们正绕过画有植物标识的障碍物……学校整合传统游戏,将体能锻炼、安全教育、科学启蒙融入15分钟课间,构建"运动+认知+社交"的立体化成长空间。
一是传统游戏矩阵构建多维育人场景。在1300平方米的核心活动区,智慧跳格子、趣味投沙包、韵律竹竿舞、铁环闯关赛四大传统游戏各具巧思。其中铁环闯关赛设置"植物认知桩"、"安全警示弯",要求滚铁环绕过障碍物时说出对应知识。德育副校长董子勇表示,每个游戏都经过教育化改造,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赋予知识传递功能。春季聚焦"生命安全与自然探索",夏季转入"防溺水与天文知识"。
二是体智融合激活全脑发展潜能。这种"运动神经与认知神经协同激活"的模式成效显著:实施一个月以来,学生平均每分钟跳跃次数提升20%,防诈骗知识掌握率达92%,滚铁环平衡能力测试优秀率提高35%。
跨游戏联动设计催生合作意识。跳格子的"安全小导师"会组队参与竹竿舞的"韵律创编",将防欺凌知识融入节奏;投沙包的"计算小能手"需与滚铁环选手协作完成"障碍知识接力"。科学教师冉张萍表示,学生通过滚铁环感受“重心平衡”,在投沙包时理解'抛物线原理',这些体验比课堂讲解更深刻。
三是"双减"背景下的课间革命。开封小学的传统游戏改造工程严格对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每项活动均包含"体能消耗+知识输入+社交互动"三重目标:跳格子提升下肢力量,投沙包锻炼手眼协调,竹竿舞强化节奏感,滚铁环训练平衡能力,所有游戏均嵌入对应知识点。
校长王光明表示,老师拒绝将课间切割为单纯运动或学习时间,而是打造“无边界课堂”。学校正开发"传统游戏课程包",计划将抖空竹、踢毽子等纳入体系,每个游戏配备"教育化改造指南",例如:踢毽子可设置"安全知识计数"(踢10次需说出10个防溺水要点)。家长反馈显示,孩子回家后主动教家人玩"改良版投沙包",将"诈骗防范知识"带入家庭场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闭环。
当课间铃声结束,孩子们带着微汗与满足返回教室,衣兜里装着从游戏中收获的"双重成长":既是体能的锻炼,也是知识的积累;既是个体的挑战,更是团队的协作。在"双减"政策深入实施的当下,开封小学的实践证明:传统游戏的现代转型能释放巨大教育能量,让课间15分钟成为滋养身心的"成长微生态",为素质教育描绘出灵动而温暖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