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把扶贫攻坚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紧紧锁定“2017年与全市一道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围绕新区“五大扶贫对象” ,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实现223户市级相对贫困户精准减贫,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97元,同比增长8.9%,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三星街道河山村六组的刘兴超两口子提着小筐,走向自家的草莓地。如今正是冬草莓的销售季节,不时有水果商贩上门来预定草莓,现在的冬草莓收购价达到10多元一斤,经常装一兜出去卖,都能有100多元的收入,刘兴超觉得相当满意。 
而在2015年前,刘兴超一家经历了女儿患癌到治疗到去世的悲痛,家中多年来的积蓄也被这一场变故而消耗殆尽。重大家庭变故发生,除了心中的伤痛,也将家庭拉入生活的低谷。 2015年开始,天府新区聚焦减贫摘帽目标任务,绘制出了精准扶贫 “作战图”,明确精准扶贫帮扶对象。按照省市相关标准,新区确定出223户相对贫困户,100个相对贫困组,23个发展缓慢村,362户住房困难户,低保五保兜底困难对象等五类扶贫对象。三星街道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具备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相对贫困户18户,而刘兴超是其中之一。 
▲刘兴超的妻子刘大姐采摘新鲜的草莓准备销售,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三星街道都农办牵头承办扶贫办的日常工作,制定扶贫总方案,指导开展各项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连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5000亩”的目标,开展产业扶贫,对已经识别出的18户相对贫困户,制定一对一的扶贫计划,发展产业帮助增收,实现脱贫。结合刘兴超一家的情况,三星街道确定了草莓种植的扶贫帮扶措施。 2015年,刘兴超拿到了街道补贴的草莓种苗上万棵,同时还有钢架和薄膜,种上了3.5亩草莓,第一年就实现了每亩上万元的收益。“种草莓很辛苦,不过基本上当天采了下来,马上就能卖出去拿到钱,累点还是值得。”刘兴超的妻子刘大姐说,以前出去打工,虽然能挣一些钱,但照顾不到家里。现在不一样了,能照顾家人,累点心里也是踏实的。 2016年,刘兴超一家种植的草莓增加到了7亩地,2017年达到了10亩。草莓的经济效益出来了,致富路越走越宽,刘兴超一家也摘掉了“相对贫困户”的帽子,周围邻居在看到了这种变化后,也纷纷跟着种上了草莓。就这样,刘兴超成了河山村六组种草莓的产业带动人。“隔壁这个大爷的草莓棚子,还是我去帮他们搭起的呢。”刘兴超说。 三星街道云崖村10组的相对贫困户程德良一家三口,以前,程德良靠打临工谋生,妻子因为小儿麻痹症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子读大学,全家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三星街道在考察后,按照评定程序将程德良一家评定为2015年精准扶贫户。 根据走访调查,街道得知程德良妻子虽有轻微的残疾,但有意愿并能进行轻体力劳动,且自家有闲置棚圈,适合以家庭牧场为主的饲养业脱贫。2015年,以新区政策支持、街道帮扶、帮扶责任人自愿捐赠和自筹的形式,为程德良共投入10273元,购买种兔、饲料和圈舍建设。在当地养殖能手一对一的指导下,加上全家辛勤劳动,程德良当年全年一共饲养云崖兔1056只,此项养殖共计收入36960元。程德良一家当年实现了脱贫。 新区创新综合扶贫开发方式,开展产业项目富民行动。在经济发展较缓慢的丹土村、茅香村、尖山村打造丹土渔村、茅香艺村、舞月荷花“产村相融”产业园区,探索“租金、股金、薪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五金增收体系,农户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 煎茶街道的尖山村,坐落在百亩荷塘的边上,一栋栋选用青砖作为外墙的别墅小楼古朴大方。村民黄元德记得很清楚,2017年10月18日,村民的别墅小楼“荷风久居”交房了。在即将到来的春节,好几户村民即将在新房中度过一个热闹的新年。村主任肖道彬和正在装修的村民聊着天。这新春乔迁之喜的背后,肖道彬知道,是10多年努力的结果。 
▲煎茶街道舞月荷花景区种植面积达到1080亩,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次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2008年前后,煎茶大力发展养殖业,成为生猪养殖大镇,镇上年出栏生猪一度达到20万头。尖山村在白蜡沟下游,上游高庙村引入的规模化养殖场排出的粪水沿着白蜡沟流下来,浸入尖山村耕地。肖道彬说,粪水将许多土地变成了盐碱地。 居住环境恶劣,周边生态污染,土地闲置,收入低,尖山村的问题非常突出。2014年,天府新区确立“啃硬骨头”的目标,要在尖山村实现两个转变:“变废为宝”,将撂荒污染的废地变为宝地;“由乱变治”,重塑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建设美丽新村。 2100多名村民率先搬迁,集中安置区修建完成后,将实现统一入住。“统一改造后,可以结余25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将来可以挂牌出让。”肖道彬说,盘活集体资产,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看着荷塘边洋气的“荷风久居”,很难想象背后这里曾经散落在各处的土坯房。 “住得好”顺应民意,稳定了民心,但煎茶街道需要破解另一个难题:尖山村撂荒的土地怎么办? 
▲尖山村村民曾经的土坯房变成如今的别墅小楼 尖山村紧邻成都科学城,煎茶街道和尖山村决心利用尖山村优越的地理位置种植荷花,建设与众不同的城市“后花园”。村民热情高涨,很快成立荷花专业合作社,先期流转300亩土地“试验”。同时村民在街道的帮助下,找来了项目合作业主——三禾联创农业科技公司。去年9月,三禾联创进村,按照3A级景区标准整体打造,目前舞月荷花景区种植面积达到1080亩,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次。 现在,村民们凭着土地入股景区,平均每户每年获得2000元保底分红;荷花专业合作社每年获得50万元集体经济收益;新村居住点为 “荷风久居”,每户群众平均两套房……街道还给予新开办农家乐的农户3万~5万元政策鼓励。2016年,尖山村还被评为了省级“四好村”。 在各项措施保证扶贫到位的同时,新区还开展教育保障帮扶行动。通过宏志助学金、免除特困儿童保教费等方式资助贫困学生7740人,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应接受高中及高等教育子女接受教育率达100%。 就业创业扶贫行动,提高困难人群就业能力,将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教育3年培养计划,完成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20人,帮助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服务活动25场,提供意向性用工岗位7500个。 开展卫生计生惠民行动,针对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项目,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低保及低保边缘、五保、重点优抚、精简退职老职工等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共救助15373人。 健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保障水平,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3个、省级卫生镇1个、卫生村13个。 开展低保政策兜底行动,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困难群众救助100%全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1832户3723人,累计支出低保金1820万元,城市低保累计人均月补差453元,农村低保累计人均月补差369元。 为满足大林梨花大道片区居民的公交出行需求 进一步提升新区公交线网覆盖力度 2018年2月9日开行公交T322路 具体消息如下: T322路线路起讫点:大林客运站—石庙社区站; 线路走向:大林客运站发出(右转)思源路、(左转)中源路、(左转)中正路、(左转)黑大路、(右转)梨花大道、石庙社区站;往返一致;站点设置:大林客运站、大林街道政务中心站、大林卫生院站、大林老路口站、小堰沟站、三合站、李家湾站、神佛寺站、合力小区站、玉皇博爱小学站、石庙社区站; 出收车时间:大林客运站7:00-17:00; 票价:一元(电子钱包有效)。 
▲公交T322路公交线路走向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