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峰寺 四川新闻网德阳2月3日讯(记者周鸿摄影报道)位于德阳市城郊千佛村的一处工地上,在已经拆掉的民房衬托下,占地8亩左右的砖瓦结构房屋尤为显眼,这就是当地村民世代见证的宝峰寺。 “有资料和物品证明显示,这座古庙已经有300年左右的历史。”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介绍,初步鉴定,寺庙里的木雕和壁画应该是属于清中晚期,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让当地村民更为高兴的是,今年1月31日,德阳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已经将宝峰寺列入规划并进行层层报批。这就表示该古建筑能够保留下来。 
木雕画 寺庙不大正殿木雕壁画精美 2月2日上午,四川新闻网记者来到位于德阳城郊嘉陵江西路上跨立交桥不远处的宝峰寺。正门看上去就像是村民家的屋子,而从正殿的屋顶上看,才看出这是一座寺庙。 走进寺庙,能看到前殿和后殿,而后殿就是正殿。正殿两边也有侧殿。最吸引人的是前殿和正殿上面的木雕和壁画,看起来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壁画和木雕还展示出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壁画像是西游记,而木雕画有一副像三英战吕布,其他的就看不出来了。” 此时,寺庙里有几位村民正坐在一起聊天,当四川新闻网记者询问起这座寺庙的历史时,村民们介绍了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不少故事。 “在我小的时候,这里还有僧人,到了初一、十五就非常热闹,许多人都会来这里赶庙会。”今年64岁的徐昌华说,以前寺庙的山门前有一条河,还有渡头,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后来河流改道,现在已经成了平地。 而说起建庙的时间,当地村民也说不清楚。不过,抬头望向正殿的木质房梁,上面隐约能看到写有字,但是由于时间太久,已经模糊。 “寺庙里有一块石碑,就是清朝的。”有村民提到了前几年在附近挖出了一块石碑,应该是属于寺庙里的东西。记者在正殿里的一个角落里看到,这块石碑上刻着“俨然天竺”,落款有“咸丰二年十月十八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座寺庙至少在清咸丰年间就存在了,而且当时这里很热闹。 “当时庙里还有一片瓦,上面印有雍正的年号。”74岁的杨秀华老人来到了寺庙里,“这片瓦现在不晓得去了哪里了。”老人提供的线索又把寺庙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不少年。 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老人提到的瓦片目前在文保单位保存,记者从照片上看到,该瓦片写有“雍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而这也是目前能证明该寺庙存在年代而找到的唯一一个物件证据。 
颇像《西游记》壁画 300年历史的寺庙已纳入城乡规划 据《德阳县志》卷五十之金石志中有关“千佛寺钟”记载:康熙年间,当地人挖地得到了一口大钟,想搬到宝峰寺,可是搬了一里路左右就搬不动了,于是就在挖钟处建了千佛寺。 从《德阳县志》可见,清康熙年间,就已经有宝峰寺的存在。不过,从木雕和壁画上看,这并非属于康熙年间,而是属于清中晚期。 据介绍,宝峰寺保存下来了30余幅壁画和众多的木雕。其中一幅壁画中有老者拿着桃子给一名小孩,而小孩则是由一名背着葫芦的妇女抱在手中。 “老者为寿,小童为福(多子多福),妇背葫芦(禄)。”刘章泽说,宝峰寺现存大殿、前殿(牛王殿)、左右厢房等,建筑格局保存完整,建筑结构具有典型的清代早期风格。但是壁画显示出了世俗化与传统相结合,具有清中晚期特点,这也与咸丰二年的“俨然天竺”碑吻合,说明当时来往的人很多,寺庙香火旺盛。 “这些在德阳地区非常罕见,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建筑、艺术、文学等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清中晚期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刘章泽表示,首先是做好寺庙的保护,防止修缮性破坏。下一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进行系统性修复,对古建筑的修复要修旧如旧,不能复原的不动,能复原的按照原样复原。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IIIhYr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