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元彬(左)参与三线建设时期的老照片,那时攀枝花市还是旧称“渡口市” 新华网成都2月8日(唐倩.王雅茹)“攀枝花政府这次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上以康养旅游为主要方向啊,我是十分赞同和支持的!非常好啊!”在攀枝花定居长达42年之久的王元彬在谈及攀枝花时说道。 他离开攀枝花已有十年之久,为了参加2018年2月5日-2月8日攀枝花旅游局举办的“我陪爸妈回三线”主体活动,王元彬一家四口祖孙三代3日就从成都出发,一路自驾游玩至攀枝花。此次重返攀枝花,已84岁高龄的王元彬不由感叹攀枝花这十年日新月异的变化,“攀枝花的变化太大了,路更宽了,空气质量更好了,绿化更多了,房子越修越漂亮了……过去的条件啊是真艰苦,现在的攀枝花是真好哟。”过去因为生产发展大力开发重工业,一定程度上对攀枝花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看到现如今山青水秀的攀枝花,一家人也是说不出的欣慰和喜悦。“以前人们都只知道攀枝花有钢有铁,一想到攀枝花啊,就是钢铁之城,硬邦邦的,没有什么人情味儿”,这次从成都的家重返当年的家,带给王元彬一家的是浓浓的熟悉感和归属感,“攀枝花呀,不排外,包容性强,任何人都可以来到这里,生活成本也不算高,加上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非常适合人们居住呀,尤其适合我们老年人养老。”王元彬说。 
王元彬(左)与老伴周凤珍在攀枝花市红格巧克力庄园 参加“我陪爸妈回三线”活动共有十组家庭,都是参与过攀枝花三线建设,王元彬一家是其中之一,他们受邀重返攀枝花,参观了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优秀景区景点、体验攀枝花康养旅游,同时也追忆自己的“三线岁月”。 这十组家庭,只是千千万万参与攀枝花三线建设家庭的缩影。上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三线建设热潮,数十万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从全国各地奔赴攀枝花,投身到攀钢生产和攀枝花的城市建设中,将攀枝花由不毛之地变为百里钢城。建设者们在攀枝花安家立业,以“小家”的组建,推动攀枝花这个“大家”的发展。 攀枝花曾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建成全国闻名的“百里钢城”。但受产能过剩和生态红线双重挤压,逐渐陷入钢铁“一业独大”的困境,严重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攀枝花正积极寻求发展转型之路。这里一年四季阳光充足、鲜花盛开、瓜果不断,尤其是冬天温暖如春,非常适合发展绿色康养产业。阳光资源让这个城市看到了希望,绿色经济为攀枝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新华网从攀枝花旅游局获悉,2017年攀枝花实现旅游收入279.31亿元,同比增长15.13%,接待游客2317.44万人次,同比增长12.36%。2017年选择来攀枝花过冬的老人人数高达15万人次。攀枝花正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自身发展基础,围绕“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转型思路,全力打造闻者向往、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阳光康养旅游城市。 50多年过去了,当年将青春热血挥洒在攀枝花的建设者们重返这座城市,重走三线建设之路,正见证着攀枝花由工业基地向生态宜居城市、由钢铁之城向阳光花城、由传统三线建设城市向更加包容开放的现代化城市转变,过去的百里钢城,已经绽放出绝美的新故事。
来源网址:https://kuaibao.qq.com/s/2018020801895600?refer=kb_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