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山连两翼 重构成都永续发展新空间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市总体规划关于战略定位、空间布局、生态建设、轨道交通体系、城乡融合等方面的主要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次总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对全省提出了“五个着力”的重大要求,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成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系统谋划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重要举措。”昨日,市规划局围绕总规修编,对其编制背景、过程和特点进行了解读。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总规获得了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城市能级、发展方式、治理体系、生活品质全方位变革,把新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实践。”
高标准提升西部区域
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强化龙门山生态涵养区保护。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修复都江堰灌区。严格产业准入,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绿色科技、文化旅游、健康产业。
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
开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新路径。大力实施“三降两提”:降低开发强度,降低人口密度,降低建筑尺度,提高产业层次,疏解一般性制造业、批发市场及仓储物流等非核心功能,集聚金融商务、文化交往、创新创意、都市旅游产业;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环境、完善配套、改善交通、彰显文化特色。
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
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建设天府新区的新要求,形成“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
增强区域一体功能新支撑。依托国际铁路港,建设国际铁路物流贸易中心和铁路门户枢纽。培育和强化适铁适欧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
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
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及高铁枢纽,融入国家高铁网络,强化国际门户枢纽功能。重点发展临空枢纽经济、先进制造业、通用航空和综合服务配套等产业。平坝与浅丘地区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31%以内。
处理好5个关系
舍与得
指疏解转移非核心功能,强化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增与减
指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基本稳定,空间分布上东增西减,用地结构上生态生活空间增加、生产空间适当缩减。
东与西
指区域层面,向东与重庆全面相向发展、向西与川西共同保育生态;市域层面,西部重点保护生态、减量发展,东部重点强化功能、增量拓展。
新与旧
指处理好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城区与城市新区和谐相融。
城与乡
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背景
深入贯彻
加快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共编制了1954版、1982版、1996版、2011版四轮总规,在引导当时的城市发展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总规修编,是我市的第五轮总体规划。
“我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力以赴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系统谋划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市规划局解读说,此次修编总规,首先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央新思想新理念,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同时,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的重要指示,勇担国家赋予成都的重要使命。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确立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同时,国家还赋予了成都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加快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使命。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新要求,特别是“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四项重点工程”的战略谋划以及省委对成都“抓住六大历史机遇”、推进“五个转型升级”等重大要求。
作为全国新一轮总规改革试点城市,成都也将做好试点示范。通过总规修编,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的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功能,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等重大决策部署。
过程
公众参与
邀请国际国内顶级专家提意见
2017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同意成都总规修编的请示。本次总规编制充分借鉴了北京、上海等总规的编制经验,采用“党委政府抓总、部门横向联合、市区上下互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模式。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全面参与了总规修编工作,先后20多次实地踏勘调研,专题研究重点区域、重点工程,10多次专题研究总规方案。
“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剖析我市的现实情况,在编制过程,判断成都目前正处于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关键期、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期、对外开放深化期和空间格局调整窗口期,亟需全面创新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市规划局介绍,同时,通过对城市全面体检,多种方式收集群众意见,问计专家学者,充分把握成都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梳理出成都发展面临着大城市病逐步凸显、环境质量改善压力突出等七大主要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总规修编的一大特点是社会参与度很高。市规划局介绍,通过创新公众参与方式,线上线下多元结合,拓宽了公众参与的广度。前后共召开10余次专家咨询会,邀请了苏解放、刘太格、李晓江等92人次的国际国内顶级专家和院士,提升了公众参与的高度。同时,开展“总规四进” 活动,包括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强化了公众参与的深度。通过社会广泛参与收集到的意见均进行了充分吸纳,对总规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今天的成果。
思路
战略定位
明确“三步走”发展目标
“结合中央、省委省政府对成都的系列要求以及我市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次总规规划思路集中体现为‘1个面向、3个立足、1条主线、4项原则、5个关系’。”市规划局介绍,即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立足于世界眼光、国际视野,立足于国家、全省战略要求和立足于解决社会关切的城市问题,坚持“如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主线,按照“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原则,以全域景观化、景区化的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体现公园城市特点,处理好“舍与得”、“增与减”、“东与西”、“新与旧”、“城与乡”5个关系。
新总规科学确定了城市战略定位。即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同时,明确“三步走”发展目标: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关键词1
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
从新总规看成都,这座城市延续千年的发展格局,迎来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这也是新总规最大的看点,通过新理念重构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加快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宜的城乡空间体系。新总规提出,构建市域“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一心,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包括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 三轴分别是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多中心,即在市域范围内形成28个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中心。新总规提出,构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为功能品质优化、城市能级提升提供空间载体,用好市域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体现公园城市特点,优化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关键词2
五中心一枢纽
新总规强化了“五中心一枢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功能,即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关键词3
坚持四定原则
坚持以底定城 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锚固绿色空间底限。全域划定三区三线,其中三区指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分别占市域面积的41%、22%和37%;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
坚持以水定人 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从需求端,采用多方式综合预测,2035年人口规模为2400万-2600万人;从供给端,以资源承载能力对发展规模的约束,2035年可承载2300万人,因此,规划至2035年,我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
坚持以能定业 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
坚持以气定形 根据大气环境特征,优化空间形态,改善通风环境。中心城区延续扇叶组团式布局,东部城市新区呈带状组团式布局,全域构建“8+26”的两级通风廊道。
五个更加
梳理新总规来看,本次总规有很多方面特点:
更加注重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天府新区、高新区先行先试效应,规划布局天府科学城、中央活力商务区、鹿溪智谷、独角兽岛等创新集聚区和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规划到2035年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由2.12%提升至4.5%。
更加注重协调发展
调整城乡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创新性提出统筹推进东部区域增量拓展和西部区域减量发展、中心城区品质提升与近郊区域功能完善,在2020年国土规划规模的基础上调减西部区域城乡建设用地183平方公里,调减中部区域规划人口185万人,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规划到2035年市域总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847平方公里。
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坚持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坚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划定市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1210.04平方公里,规划到2035年市域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达到78%、单位GDP能耗小于0.25吨标煤/万元、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
更加注重开放发展
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深度改变西部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机遇,树立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枢纽的战略目标,依托双国际机场和蓉欧班列打造西部综合交通通信枢纽,高水平规划建设自贸试验区,推动国别合作园区、“一带一路”交往中心、欧洲城等国际合作平台全面提质,构建双向开放服务平台和战略通道,规划到2035年经济外向度达到50%,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
更加注重共享发展
始终坚持“城市的核心是人”的理念,增加公服配套和基础设施,规划到2035年实现城乡社区“15分钟基本公服圈”覆盖率100%,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1.9缩小到1.6、一般公共预算人均支出从10026元增长到26000元,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达1.7平方米,医疗卫生设施千人床位数达8.8个,养老机构老人千人床位数达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平方米。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