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薄薄的老照片,却是一个年代、一代人的印记。 老盐场1957的老照片展厅里,有一张自流井盐厂女工的照片。在那张泛黄的照片上,8位女工身着统一的服装,戴着藤编帽,神采奕奕。据了解,这本来是一组照片,1977年由当时在自流井盐厂工作的周绍初拍摄,展厅里的是组照中一张。日前,记者联系上了周绍初和其中的三位女工谭春容、黄素微、王淑仙,他们分别向记者讲述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周绍初所摄老照片中的其中一张) 照片拍摄时 她们还是小姑娘 日前,记者费尽周折找到了照片中的三位女主角,她们现在都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在她们和蔼的面容中,依稀能找到当年照片中的模样。 “这是黄二,这是胡碧华,这是我。”三位阿姨互相在照片里找认同事。她们告诉记者,当年进厂时,大家都还是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如今再相见,岁月的痕迹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今年72岁的周绍初,1976年从昆明调到自流井盐厂,专门负责宣传工作。“那时,自贡有个摄影小组,常常要去拍摄自贡各地的风土人情,再从中挑选出照片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摄影展。”周绍初说,1977年,他听说厂里治井车间有一个女子治井班,治井车间的工作很辛苦,治井班专门负责清掏卤井里掉落的东西,可操作起来并不轻松。“而这个班组全部都是女同志,所以觉得拍摄题材很好。”很快,周绍初便开始筹划拍摄照片。 
(资料图片) 拍摄时间是在初夏,“我记得当时是上午去拍的,天气很晴朗,女子班的8位女同志当时正在工作,我一看正好,就和盐厂领导一起招呼她们过来。”周绍初说,“要知道,那会儿胶卷还很紧张,自贡摄影小组的相机和胶卷都是好几个人共用的,不能浪费,所以,必须拍一张成一张。”一番沟通后,拍摄过程很顺利,“我觉得题材很好,一共拍了好几张呢。” 周绍初说,“现在这组照片有好几张都有展出,所以,大家还能看到这一题材的好多张照片。” 追忆当年 “不能拖集体的后腿” 
(摄影 自贡日报记者 熊心权) “我们女子班叫治井车间‘三八’班。”今年68岁的黄素微说,“当时我们治井车间一共200多人,女同志只有几十个。我们‘三八’班里就挑中我们8个人,而我们都是刚进厂不久,因此觉得是无限的光荣。” “那是当然,当时厂里挑选人,要工作肯干肯吃苦,要身体条件好,要表现好,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所以能被选上,就属于很骄傲的事。”今年64岁的王淑仙说,“治井其实非常辛苦,治井所需的工具有时候男同志都要好几个人去抬,更何况我们女同志。” 谭春容说,当时治井车间工作实行四六制,也就是分成4个班儿,一个班上6个小时,一周休息一天。“夜里也不下班的,我们常常是上24小时。有时候下班了,就回厂里的倒班宿舍。” 
(资料图片) 刚进厂时,她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从谈对象、结婚、生子再到退休,谭春容等女工在盐厂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那时上班可忙了,既要出工,又要开会,班前会、班后会、总结会、车间大会。一个月16块钱的工资,加班费2毛钱。我那会儿刚刚生了娃,都没时间喂奶照顾,一喊干活,立马就去了。”黄素微笑着说,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想法很单纯,“集体感很强,上班不敢迟到,还要学习,要吃苦,要进步,要做榜样,不能拉集体的后腿。我们的车间领导也和工人们一样上班。孩子没人照顾的话,就带着一起来上下班。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就想着如何把工作干好。觉得很充实,很积极。” “就这样,每年我们‘三八’班都被评为优秀集体呢。”王淑仙她们看着照片,很骄傲地告诉记者。 再聚首 如今的生活多姿多彩 
(摄影 自贡日报记者 熊心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盐厂等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渐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没落下来。不过,如今谭春容她们的退休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平时带孙孙、打打牌、跳跳舞。我有两个小孙孙呢!”王淑仙笑着说。 周绍初现在在老年大学教摄影。“要不是因为这次采访,我们几个人还真见不着面呢。大家都没变,看上去,周老师还更精神了!”谭春容说,当时那个年代,通信还不发达,没有什么联系方式,“不像现在,QQ、微信、电话啥都有。所以,大家离开盐厂后就失去了联系。” 周绍初说,“还好,我一直存着当时盐厂职工黄文秀的电话。我先找到黄文秀,给她说了这次采访的事,黄文秀才又去找到了王淑仙。” 
(资料图片) “黄文秀还不是没有我的联系方式啊,她是通过盐厂的其他职工才找到我的。”王淑仙说,“后来,我又通过其他老同事去找黄素微,先是找到了她的儿子,然后才找到她和谭春容的。目前我们班的8个人基本上都找到了。但有些人现在不在自贡,还有些人有事来不了。以后我们就能经常聚聚了,真不容易。”几个人快乐地摆谈。 (自贡晚报记者 马莉莎 编辑 郑皓匀)
来源网址:https://kuaibao.qq.com/s/20180319F1P95T00?refer=kb_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