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年的广大知识青年,响应祖国号召,扎根农村,朱顺林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真没想到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他还记得我们!”这几天,原本寂静的旺苍县枣林乡三汇村四组因为他的回家掀起波澜。45年前,他曾在村里度过6年的知青生涯,如今年届七旬,早已从教师岗位退休了。
9月20日,朱顺林带着从未忘怀的感恩之情,从成都出发,回到了他曾经当知青的小山村,为14户乡亲们送上了床上用品和菜籽油,他说他早该回来看望了……
□当年情深
难忘乡亲6年关照一直记得他们的好
祖籍南充的朱顺林,8岁随父母在旺苍生活。1968年从旺苍中学高中毕业后就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插队到枣林乡三汇村四组,开始了为期6年的知青生涯。
“当年自己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离开父母,初到村里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感觉特别孤单。可随后就被纯朴的乡亲们的一波波关照感动不已。哪家有好吃的了,比如包饺子什么的定会叫上我。每天在哪里劳动,离得最近处的乡亲们都会请我吃午饭。从来没有把我当过外人……真的很感动!”朱顺林言词之间充满感激。
朱顺林告诉记者,他后来考取了师范学院,当上了一名教师。2009年在旺苍实验学校退休,然后到成都定居。
“忙忙碌碌这么多年,心里一直记得他们的好!早就该回去看看他们了。”为摸清楚村里的户数,略表自己的心意,朱顺林在出发前两天,辗转联系上昔日的同院邻居——两年前已卸任村委会主任的罗冬清,在电话中确认了一下如今家里有人住的村民户数。
20日一早,他特地包了一辆面包车,从成都出发,驱车数小时,回到了常出现在梦里的小村庄。跟熟悉的乡亲们一一握手拉家常,衷心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并送上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祝福。之后还向14户每户赠送了床上用品和一桶菜籽油。
“我现在有时间了,明年暑假天还会回来看他们,到时住上几天,好好叙叙旧!”朱顺林说当天因为家中有客,他婉拒了乡亲们的热情挽留随车返回成都。
□昔日邻居
他当年能吃苦表现好还给村民传授文化知识
回忆起这次见面,罗冬清昨日依然很激动,“真的没想到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他还记得我们!”
罗冬清告诉记者,突然接到朱顺林在出发前两天打来的电话,她就很激动和期盼。
在同龄人罗冬清的记忆中,当年高中毕业就插队到村里,跟自家住一个院子的朱顺林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身体好,话不多,表现却相当好。“他不管天晴下雨,吹风下雪都在坡上劳动,从没有叫过苦。他在劳动之余,还给村民们传授文化知识。他经常帮助劳力弱的老年人,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
罗冬清还清楚地记得1973年朱顺林准备离开村里回城时,为感激乡亲们在6年时间的关照,他还特地为家里没有劳力的几家人挑满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未来期望
明年夏天等他回来避暑每家至少住上一天
因为太过激动和行程匆匆,当天45年后的久别重逢,没能留下来吃午饭,没跟朱顺林合影成了罗冬清和村民们的遗憾,“好在他答应明年夏天会再回来,我们等他回来避暑,每家至少住上一天。我们也会让在成都工作的年轻人到时给他带点土特产去。”
此外,罗冬清说如今村里较45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通了公路,房子不再是土坯房,精神面貌都好!希望到时,能带他到处走走看看。”
广元晚报全媒体记者管寒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