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上看,今年前四和去年没有变化,只不过宜宾和第三的德阳差距已经在悄然拉大了,不管是GDP总量,还是经济增长率指标,虽然都是高于全省平均值的,但高位上已经有了些许差别。 近日,2017年四川省各地市州GDP排名出炉,宜宾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达到了1847.23亿,没有任何悬念,再度排在了全省第四名。有人戏称,每年四川的GDP排名不用看,宜宾肯定第四!维持了十来年的全省第四,宜宾,似乎有种上不去也下不来的感觉了。 德阳,笔者了解并不多,其发展的一大优势在于能被成都经济圈所辐射到,而且近几年德阳重点建设的就是成德同城化,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紧靠成都,显而易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才、资源会被吸纳,但另一方面,只要在产业定位上做好差异化和承接者,也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从目前国内多数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城市经济带的连片发展才是最终路径,既能实现产业集群化,也能发挥各地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化配置。 在之前的规划中,宜宾也曾说要成为成渝经济片区的节点城市,川南中心城市等等一大串目标,其实质就是要跳出小城格局,朝大城迈进。大城的特点是什么?各产业综合发展,不出现瘸腿状况,其实为了这一目标,宜宾也在有所尝试。 例如告别过去倚重“黑+白”和工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转而选择“双轮驱动”,大力引进包括大学城、科创城、智能终端、轨道交通等多种时下热炒的产业。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大前提下,把未来宜宾的经济发展方向明确在了新兴产业方向。 然而,经济转型需要经历的阵痛期远比预计的要来的绵长,2016年宜宾的GDP排名第四,仅比第五的南充多两亿元,2017年虽然差距拉大到了20亿元,但宜宾也和前三的差距拉大了。 换言之,即便是不以GDP论英雄的当下,经济总量依然能作为衡量城市发展是否给力的一大指标。另外,过去曾有人形象地将GDP比作“搞地皮”,借以说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性强,而宜宾去年卖地收入超过了65亿元,较之前一年多了17亿元,这还只是卖地直接收入,并未计算由此带来的各项税收和附加收入,也就是说卖地或者说房地产行业,还是宜宾经济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从产业布局和规划发展来看,2016、2017两年是宜宾经济转型换挡的年份,2018年开始,新兴产业就要有产出了,宜宾还想再在排名上维持第四,应该就是要靠这些新兴产业。然而,笔者倒是觉得,经济转型固然不错,只是宜宾来得似乎有点着急了些许。 就像一个一直接受传统国学教育的学生,猛然间就让他去考个托福雅思,这样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味在里面。 现在宜宾最纠结的是,如何要新兴产业得到充足时间积淀发展,但同时又要维持现有排名,甚至有往上走的可能。这其实本就是个矛盾点,任何新兴产业想要发展,都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而宜宾的城市资源有多少呢?自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新产业搞了,原有产业又如何保持呢? 绿色环保经济思维模式下,资源型产业搞不走,就只能大力发展白酒产业,从去年末搞的世界名酒文化节就能看出,从“五粮液经销商大会”、“白酒文化节”到“世界名酒文化节”,宜宾的意图是不放弃甚至要加大白酒产业的发展力度。只不过,问题在于这种造势是否能持之以恒还是权宜之计呢? 同时,为了持续有效地保证自己的GDP排名,去年宜宾也做了不少“冲量工程”,集中开工什么的都不说了,只要能顺利建成都还好说,就是连番开始的风貌整治和一些道路改造工程,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工程是否有非整不可的必要呢?怕还是值得商榷的。 判断一个城市发展建设是否有效,重点应该不只是经济总量这一指标,城市形象、社会民生各项建设、居民收入水平增长这些指标同样具有参考意义。如果是单纯看经济总量的话,延续以往宜宾工业城市的思路就好了,不说其他,当好大城市的产业转接者,维持现有工业化发展水平,宜宾的经济总量再上个台阶不成问题。 现在既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注定了过去那种高耗能、高资源浪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会再现了,宜宾的重点将会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一期间,这个第四的排名,到底是不是必须要有的。 老是老四,似乎也有点禁锢宜宾的手脚,总觉得一方面要保“四”,另外又要转型,而其中的契合点依然还在寻觅之中,如果去年开始的新兴产业短期内不能形成持续有效的规模经济产出,宜宾经济总量出现了滑坡,届时又将如何处之呢? 再说了,别看GDP宜宾现在排在第四,有数据显示,2017年宜宾的人均收入水平是5600元/月,那个排名可是第六。也就是说,经济总量上去了,个人收入却还跟不上了,这或许也是城市发展如何惠及市民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吧! 所以,现在好消息是,2017年宜宾的GDP继续第四,坏消息则是,宜宾的GDP依然“第四”!(流沙) 文章来源:《新三江周刊》宜宾传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