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还是去祭天坝! 除了热闹的集市,还能寻觅清代时期的老街和更早期的建筑。 
祭天坝:一场七庙 祭天坝,今天的宜宾市高县胜天镇。 
据《高县志》记载,康熙二年(1663),高县庆符县设4乡16场,祭天坝隶属庆符县易俗乡。 祭天坝最早起源于蔡家,在现猪市坝一段修建的第一条街,不久,马家又在米市坝一段修建了另一条街,故当时人称蔡家场和马家场。明代末期合二为一,改名为“祭天坝”。 
原因是此地大旱年头多,人们常常选良辰吉日,在场边东面小地名叫严家坟坡的地方杀猪宰羊,以祭天求雨,希望获得当年的丰收,尔后建成了禹王宫、东幺庙、火神庙、南华宫、肖宫庙、灵观堂、团鱼庙等七处祭拜场地。 
小而言之,祭天坝可概括为一场七庙。山上还有一山五寺两庙,一村一庙等寺庙三十多处。大而言之,祭天坝可算是寺庙群之乡,有丰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解放初,在“破四旧、立四新”,树立人定胜天的观念时,改名为胜天乡,1992年9月底,胜天、福汉、红岩三乡合并为胜天镇。 百年老街:房屋大多建于清朝 胜天古镇古镇文化遗存较多,现仍有两条百年老街。 其中,民主街老街长约200米左右;五马街老街长约150米左右,是胜天镇保存最为完整的老街。 

青砖、灰瓦、木门、石板路……老街上的建筑,大多建于清朝或更早时期,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 


老街上的街坊邻居们,没事的时候就抬一条板凳,在屋檐的门口摆龙门阵、或纳鞋底,时有茶友聚于茶馆,高谈阔论。 


每逢赶场天,必到茶馆里去坐坐。 看电视、聊天、打小牌、会老友、谈生意,或是就围坐在一起,什么也不说,吧嗒吧嗒地抽一通刚买的叶子烟,任烟雾腾起,模糊周遭。 
坐在漆差不多都掉光了的茶桌前,一杯清茶、一本小书,各干各的一份事去,谁也不干扰谁,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淌。 喧闹的茶馆,在此时多少就有了几分静谧,谁也不忍打破。 
倘若遇到几个配合的老人,他们会静静地看着你的镜头,让你拍个够,直到不好意思连说谢谢为止。 在他们脸上写着淡定、从容。 
当然,也有不去喝茶的老人。奶奶这精气神真好!往门前一坐,便是一道风景。 
这大叔,系着围腰,忙了一阵子后,在竹椅上笑嘻嘻地与来往街坊领居和过客打着招呼,这开心快乐的神情,定会感染一众人。 
赶场:胜天最热闹的日子 每逢一、三、五、七、九就赶场的日子,是胜天镇最热闹的。在镇上,只要你随便开口一问:去干什么?回者不假思索:赶场。 
赶场,自然不能忽略它原本的意味,买东买西。祭天坝的场是分开的。早前,猪市坝,买卖猪;米市坝,买卖米…… 
今天市场界限划分得不是那么明显,但是竹编等还是较为集中,大多集中在过去的米市坝,在这里家用的好多都能买到。二位大叔在讨价还价中做成了生意。 
还有一些东西,你不留意还真不好买。你看,四处走动的老爷爷,肩膀上挂着刷把,专注地看着宣传资料,卖刷把倒成了其次。 这份“雅致”,你在别处恐难见着。 
鲁迅的故乡,杨二嫂终日坐着卖豆腐,被称为豆腐西施。 在祭天坝赶场,你会发现如西施一样美丽的能干女子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如她,为人热情,手脚麻利,割肉切臊,又快又好,并且绝不短斤少两。 
都说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在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卖酒西施居然不摆酒出来,都卖老主顾,屋里去打。 
竹篾织成的结实背兜,赶场天会比较好卖,这手艺,除了老一辈的人,到下一辈,怕是要失传了。 

临近春节,买副对联或是灯笼回家,给节日增添点喜庆。 
别小看了这个发霉的豆腐,只要裹上一层调料,就成了豆腐乳,味道巴适得很。 
年关将至,在这样的小镇上,你能感受到当地人们办年货的热闹劲儿,年味儿特浓。 


祭天坝:不赶场也很热闹 在一个天蓝云白的日子,登高而望,过去的新街,仅成一线,往左往右又延伸开来,知名的街道、小区,不知名的楼房、小巷,连点成线、成片,昔日的祭天坝,已成一个色彩靓丽小镇、宜居小镇。 
如果很久没来祭天坝赶场了,可以到河边走走逛逛,这里沟渠规整,河水清澈。 
倘若细心一些的赶场者,你会发现祭天坝的变化,洋气中又透露着古朴:新楼房俯瞰、老瓦房仰视,新老俯仰中相互映衬,显得是那么的和谐。 
喝茶、逛街、买卖东西……赶场整天……夜幕拉开,灯光闪烁,音乐响起,忙碌了一天的祭天坝人,欢快地跳起了广场舞,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由于祭天坝周边相邻月江、沙河、三元、牟坪、李端等,是物资的集散地,所以赶场人多,很热闹,逢单便赶场。 赶场还是去祭天坝,其实祭天坝不赶场也很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