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四川要闻 财经消费 教育纵览 视觉中国 三农观察 网络热搜 法治联播 汽车之家 家居房产 文旅体娱 医疗健康 食品餐饮 慈善公益 科技数码
天府观察网LOGO 新闻中心 文旅体娱 查看内容

广元大山深处最后一名南充知青 (原创)


来源: |2018-2-24 14:12| 浏览量: 48525





清明节,在广元市昭化区磨滩镇佛岩村一组,大山深处一座旧坟前,一个面容清癯、身材瘦削的老人一边焚香烧纸,一边喃喃地说:“妈,当年你把我从南充带到这里来当知青,我没本事,不能回到南充去,就永远留在这里陪伴你吧……”

谁能想到,坟墓内外的这对母子, 50多年前正是在上山下乡洪流中从南充到广元插队的知青。知青,即知识青年,可当时他们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并无“知识”;而其时母亲张桂英已满49岁,儿子苏茂华才14岁,都与“青年”不搭边。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同时成为了“知识青年”,而且一去不复返呢?

特殊岁月 母子相伴当知青

在群山环抱的磨滩镇佛岩村一组,有4间破败不堪的土坯房,这就是50多年前修建的“知青点”,66岁的老知青苏茂华,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屋里惟一值钱的是几年前购置的一台25英寸王牌彩电。一张苍溪县革命委员会安办知识青年花名册的复印件上,清晰地记载着他和母亲张桂英下乡落户的全部信息……

苏茂华生于1951年10月,家住南充新四街。他的父亲苏汉青以酿酒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在贵阳一家酒厂工作。母亲张桂英没有文化,长年累月到城区附近的田野割草,卖给牛贩子,用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苏茂华和比他大7岁的哥哥苏茂其。上世纪50年代,苏汉青从贵阳调回了南充,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公房里,过着清贫却快乐的日子。可好景不长,1958年,父亲肋骨上生疮,因无钱医治,不久便撒手人寰。这一年苏茂华才7岁,由于家里太穷,靠母亲一人供养哥哥苏茂其读书已不容易,苏茂华没能跟随同龄儿童跨进学堂。“那时我读不成书了,每天跟着母亲到附近的田坝里割草,有时看到从小和我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往学校跑去,我就眼红得要命。”苏茂华说。

苏茂华说他从13岁当知青起就离开了南充,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知南充现在发展成啥样了,在他的记忆中,穿过五星花园,往涪江路方向走不了几步,就是一大片田园,那些年,他和母亲张桂英就是在那一带割草。

1965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普遍兴起。当时,苏茂华的哥哥已经参加了工作,在蓬安一座山上培育树苗,家里只有他和母亲。“那时有一些学生比较狂热,主动响应号召,要求下乡,但像我母亲那样经历过许多苦难的城市贫民,自然不会有那样的想法,好歹在城里每月有供应粮。但那时城市知青下乡从上到下会分配名额,知青不够,就拿其他人凑数,我们居民段上的妇女主任袁碧珍,动员了我母亲三次,前后经历了半年,终于做通了她的工作,答应带着我一起去当知青。”

1965年1月5日,一个阴风怒号的日子,那天上午,南充上千名知青带着简单的行装,聚集在五星花园广场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大红标语铺天盖地。40多辆满载着下乡知青的“解放牌”汽车缓缓启动,每辆车由一位军代表和一名老师带队,把知青们分送到仪陇和苍溪两个边远县(当时苍溪属于南充地区管辖)。其中一辆卡车又把40多名知青运往苍溪县龙王公社(今属昭化区磨滩镇),胸前戴着大红花的苏茂华和母亲张桂英就坐在这辆车上,平生第一次坐汽车的母子俩起初觉得新鲜,可在山乡公路上颠簸久了,他们都呕吐不止。苏茂华至今记得,那天和他们一起挤在那辆车上的,绝大部分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除了他和母亲之外,车上还有一对母子,年龄和他们相仿,事隔多年,他只记得那个十多岁的男孩姓岳。

扎根山村 艰苦劳作落残疾

汽车开到龙王公社后就不通公路了。苏茂华母子及另外7名知青被分到了光华一队。当天下午,9名知青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目的地进发。身材瘦小的苏茂华,因为晕车和饥饿,没走多远就哭哭啼啼不愿走。大队干部中一名五大三粗的女青年刘正兰,背起他就上路了,一直把他背到了30多里外的生产队光华一队。

光华一队地处苍溪、广元、旺苍三县交界处,山高沟深,土地贫瘠,一块块巴掌大的水田,像云梯一样从沟底一直排列到山巅。那年岁,社员们都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按照当时的政策,生产队专门修建了4间共120平方米的房屋,供知青居住,当地老百姓都称它“知青点”,苏茂华母子及南充知青刘德生、冯大志、万银连、郑伯元等人都被安置在那里。每人配发了农具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第二天,知青们就冒着寒风,参加集体劳动。苏茂华与母亲依然干起了老本行——割草,为生产队的耕牛提供饲料。苏茂华从早忙到晚,也难凑够10斤草,后来索性消极怠工。母亲认为他年纪还小,应该读书,便找到大队干部据理力争,把儿子送到大队小学读书。

后来,苏茂华的哥哥回南充后,得知母亲和弟弟当了知青,曾找到居民段“讨说法”,段上耐心给他做了工作,并找政府部门把他调到了南充地区木材公司驻广元木材站,以便他到苍溪看望亲属。

到苍溪后,常有人给张桂英说媒,都被她婉拒了。原来丈夫去世后,有人说她命硬,她便不愿去“祸害”他人了,因而宁愿孀居,也不再嫁。她用羸弱的身躯,从事着繁重的劳动,养活自己和儿子。她是从城里来的,又是“半劳动”,每天只能挣9个工分,分得两个人的口粮后,年年需要向集体交钱“补社”。1968年,17岁的苏茂华只好辍学务农。

在“农业学大寨”的日子里,还没有长大成人的苏茂华成天与贫下中农一起干着沉重的农活。而在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地方,负重爬山是常见的劳动形式,苏茂华起初只能背一百余斤,长大后的他成为“全劳动”,可以背上250斤的粮食、肥料上坡下坎。1977年12月的一天,生产队派26岁的苏茂华往果渡坪背粪,当时因天冷路上结了冰,十分湿滑,苏茂华用背筐背着180斤重的牛粪,在陡峭的山路上奋力攀登,不慎脚下一滑跌倒在地,沉重的背筐砸在他右腿上,顿时肿了起来。同行背粪的知青李兴国赶紧把他背到医院,经检查他右腿膝关节错了位,虽经治疗,但因为医疗条件差,结果右腿关节明显变形,整天躺在家里,母亲天天为他煮饭喂药。

半年后,苏茂华终于下了床,但从此落下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而且经常疼痛,劳力也明显减弱了。

回城无望 认养儿子盼“光明”

知青大返城开始后,同来的知青都陆续返回了南充,到1979年,知青点只剩下苏茂华母子了。那一年没有文化的张桂英已经63岁了,28岁的苏茂华仅读过3年书,又身带残疾,不好找工作。加上自他们离开南充后,以前居住的公房已被居民段收回,十多年来母子二人都没有回过南充,与几家远房亲戚早已失去了联系。在南充木材公司驻广元木材站工作的哥哥苏茂其,曾经想把弟弟安排到他所在的单位,可单位派人来考察后,得知苏茂华有残疾,这事便泡了汤。不甘心在大山里终老一生的苏茂华还是想回南充,可他身无分文,在年老 多病的母亲劝解下,最终只好认命,继续与母亲在大山守望。

1989年,73岁的张桂英积劳成疾,急病发作后仅三天便离开了人世。苏茂华想起母亲中年守寡,从城市来到乡下,操劳一生却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不由得大哭一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将母亲安葬在知青屋后面,年年都要去母亲坟前祭奠。

相依为命的母亲走了,苏茂华更感孤独,于是死心塌地留在那里,与母亲为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给母亲立个碑。

1991年,有个姓王的外地二婚女人嫁到了佛岩村,一年后,男方嫌她整天疯疯癫癫,不要她了。苏茂华见她可怜,就收留了她及7岁的儿子。谁知同居不到一年,那女人丢下他和儿子跑了,从此没了音讯。善良的苏茂华只得又当爹又当妈,独自挑起了抚养养子的重任。他给小名毛娃子的养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苏光明。

可是,儿子带给他的不是“光明”,而是无尽的烦恼,他成天傻兮兮的,连钱都不认识,因为先天弱智,12岁才读幼儿园,10多天后因打老师,老师说啥也不要他了。回到家里,他不仅不干活,脾气也很古怪,有时苏茂华把饭煮晚了,苏光明便对他又打又骂。

苏光明25岁那年,长得人高马大,苏茂华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2000元钱,托人给他介绍了个女朋友,叫李华英,结婚3年后,她却没生小孩。儿子媳妇都不下地干活,苏茂华成天像陀螺一样忙里忙外。

几年前,媳妇李华英还是离家出走了,原因很简单,她嫌丈夫傻,也嫌这个家穷……

2009年,儿子把常年在外打工挣下的10000元钱交给他,苏茂华替他存进了信用社。不料没过多久,儿子硬逼着他取出来,说是要借给晋贤乡的一个朋友。如今6年过去了,对方不但未还钱,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广元大山深处最后一名南充知青 (原创)广元大山深处最后一名南充知青 (原创)广元大山深处最后一名南充知青 (原创)终老天年 点滴关怀暖人心

有人劝他“休”了这个忤逆不孝的儿子,苏茂华苦笑说:“我和毛娃子毕竟生活了30多年,也有感情,他虽然傻,但把我喊爸爸,在外打工还打电话问候我,有毛娃子在,这个家才完整,我才有个念想,老了才有寄托。不管他怎样对我,我也不会赶他走。”

因为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加之乡亲们离他较远,因此,偌大的知青屋只有苏茂华一人留守。多年来,苏茂华耕种一亩多土地,喂一条猪,养几只鸡,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近年来,当地村民大都修了新房,有的还盖起了小楼,可苏茂华收入微薄,根本无力修建新房,仍然住在50年前修建的知青屋。 苏茂华所在村里的民兵连长明安贵告诉记者:“苏茂华和他母亲张桂英为人都很随和,在山区落户多年,从来没有和当地老百姓发生争吵。那年冬天社里修机耕道,要求每个村民集资40元钱,苏茂华二话不说就拿出来了。村民有啥事,只要喊一声,他都乐意帮忙,从来不要报酬,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老苏。”

2014年,苏茂华病了无法起床,村长张德成跑去照顾了他三天,帮他煮饭、拿药、喂猪。2015年有七八个村民主动帮他翻盖房子,重换檩子。2015年4月,当年到佛岩村插队的7个南充知青,故地重游,见到一脸沧桑、生活贫困的苏茂华,他们都唏嘘不已,纷纷解囊帮助他。

从2011年开始,当地政府将苏茂华父子纳入城市低保,且逐年增加。每年春节,居委会还要给他发放慰问金。这点点滴滴的关怀,给了人生遭遇不幸的苏茂华莫大的慰藉和温暖。(附图分别为苏茂华(左)、知青屋和知青花名册)




来源网址:https://www.toutiao.com/a6525965306987282947/
【编辑:张羽 校对:李强 责编:唐杰 审核:王欣悦】
《广元大山深处最后一名南充知青 (原创)》如注明 “来源:XXX(非天府观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联系本网处理。

上一篇: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脱贫奔康综述

国内热点
    “反向代购”折射中国市场活力(每月消费观察)
      欧阳洁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30日第19版)  最近,海内外社交媒体被一条新闻刷屏——不少美国人纷纷来中国采购商品,理由很简单:“便宜!”  支付宝数据显示,2025年4月前半月,来华游客用支付宝消

    进口榴莲“当日达”,我们能品出什么?(观象台)
      韩鑫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30日第18版)  同舟共济、合作共赢。马来西亚新鲜榴莲最快不到18小时便能摆上国人餐桌,见证着开放合作的强大生命力  观察中国进口水果市场,质地细腻、香气四溢的马来西亚

    利用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方法 安徽整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30日第14版)  本报合肥4月29日电(记者田先进)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度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和维修机构造假专项整治行动阶段性成果。据介绍,专项行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婚姻登记管辖地限制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婚姻登记管辖地限制  婚姻登记将实现“全国通办”(法治聚焦)  本报记者易舒冉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30日第11版)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新修订的《条

    国务院安委会对辽宁辽阳一饭店重大火灾事故查处挂牌督办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30日第04版)  本报北京4月29日电(记者刘温馨)29日,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一饭店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22人死亡、3人受伤。根据《重大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办法》,国务院安委会决定对该

    李铁案二审宣判!维持原判刑期20年
      2025年4月30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李铁受贿、行贿、单位行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相关内容  国足原主教练

    不是低血糖!女演员溺水真实原因公布,官方致歉
      近日,太原海洋大世界“美人鱼”溺水事件引发关注。  4月28日,太原海洋大世界在官方账号发布《关于向美人鱼冯女士及其家属的公开道歉信》。详情如下↓  尊敬的冯女士及其家属、尊敬的广大网友:  大家好

    稳就业稳经济,五方面若干举措将出台(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刘志强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9日第04版)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邀请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  支持就业、

    重庆将建设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9日第17版)  近日,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建设发布会在重庆举行。重庆提出,3年内建成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预计到2027年,智联电动车年产量超过1500万辆。  打造智联电动车

    普京宣布5月8日至10日实施停火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9日第17版)  新华社莫斯科4月28日电(记者黄河)俄罗斯总统网站28日发布声明说,俄总统普京决定,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期间,即5月8日零时至5月11日零时实施停火。在此期间,一

 
 图片新闻
 
 编辑推荐
 

关闭

本网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郑重声明 | 服务范围 | 免责信息 |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
本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天府观察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天府观察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2024105439号-1 ©2017 - 2025 天府观察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