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兴隆湖,冬季能看到近百种候鸟,凌空飞跃,轻戏湖水。
难以想象,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劣五类水质。经过3年多的打造,兴隆湖已经成为一块生态绿肺和“鱼鸟乐园”。
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府新区视察,在天府新区规划图前驻足良久。综合管廊建设、兴隆湖生态治理都是他关注的内容。他指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2月28日,记者来到兴隆湖,实地探访兴隆湖的生态治理、地下管廊建设等建设情况。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国土局重大项目和公建配套处处长黄伟告诉记者,兴隆湖的水质从最初蓄水时的劣V类变成IV类水,正在不断接近三类水的目标。
目光从地面移到地下。一个“巨龙”般的地下管廊正在成型。管廊内集纳了各种各样的管道,装载有酷炫的检测机器人,车还能直接开进去……
关键词:生态治理
净化水质
分区域治理 培植水生植物
兴隆湖的湖区水面面积约4500亩,如何治理好这样辽阔的一片水域?
黄伟告诉记者,兴隆湖将水域划分为大大小小很多区域,通过分区治理,逐个突破。“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有个特性,如果水太深,水生植物照射不到阳光,就无法生长。因此,只有在不深于3米的水域,才能栽种水生植物。”黄伟说,湖区水深浅不一,最深处有8米。水域水质修复治理范围的划分是结合水生植物栽植区域而定。
目前,兴隆湖水下栽种了苦草、狐尾藻、芦苇、梭鱼草等植被,还放养了很多鱼、虾、蟹、螺、贝,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物生态链,不断进行自身净化。
为了保护好这片良好的生态环境,天府新区还实施了《成都市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将包括兴隆湖、鹿溪河在内的生态区域实施了立法保护,这可能也是成都实施的涉及面积最小的立法。”黄伟说,《成都市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仅针对约14平方公里的兴隆湖区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兴隆湖区域生态环境, 不得向水体排放、倾倒废弃物或者其他污染物;不得垂钓、捕鸟;不得擅自捕鱼、采摘水生植物等,为有效开展兴隆湖区域的生态建设和规划管控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遵循。
治理成效
劣V类变三类水质 能看到近百种候鸟
在科学城规划展示厅西侧山脚下的红梁湾,这一小块区域的湖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在桥上就能看到湖底的水草和鱼虾,这里的水质已经达到了Ⅲ类水质。
随着水质的不断改善,去年冬天,在兴隆湖能看到近百种候鸟,还能看到黑天鹅,已然成为一个“天府绿肺”和鱼鸟乐园。
兴隆湖的水源主要来源于岷江水系支流鹿溪河,最终经黄龙溪汇入锦江。刚蓄水时,兴隆湖水质是劣V类。2017年,兴隆湖的水质均值优于IV类水,正在不断接近Ⅲ类水的目标。
“今年我们还将修建引水工程,通过东风渠补水,消除生态破坏对主体水质的影响。”黄伟对兴隆湖生态治理的进展很有信心,今年之内这条引水工程就能贯通。贯通后,兴隆湖一旦发生了突发性生态破坏因素,就有了应急保障。
生态的改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2013年12月新区成立至今,已累计投入了400多亿元的资金进行生态设施建设和治理,关闭了主要河流沿线500米范围内养殖场286家,关闭取缔搬迁“小散乱污”企业,严格环保执法等措施,切实提升了兴隆湖水环境质量。
此外,黄伟还透露,天府新区还将打造一条城市森林带,就在沈阳路。
从老城区进入天府新区之前,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树成荫的城市森林。“这是一条生态过渡带。”黄伟说,这条城市森林带以天府大道为中线,东西向,最窄300米,最宽500米,栽种着香樟树、榕树、樱花树、银杏、红枫等,不仅有绿色,更有彩色。沈阳路长约10公里,今年将启动从锦江到梓州大道南延线,约3公里左右的打造。

关键词:管廊建设
探访“地下世界”
新区最大管廊 内装7类管道
在地下3至5米处,这里是天府新区错综复杂的“地下世界”,像一条盘窝在地下的巨龙。
在天府公园西侧,一个看似普通的地下停车场其实“别有洞天”。它的旁边,是一条地下综合管廊。管廊像是一个大仓库,车辆可以直接开进去。管廊的上方挂着一个个“红灯笼”模样的干粉灭火器,还有一闪一闪发出绿色微光的各种感应器,实时测量温度和湿度等。目前,这条管廊还没有正式开始运行。
为什么要修建综合管廊,打造这样一个“地下世界”?
黄伟告诉记者,综合管廊是未来城市规划化的发展趋势。在打造天府新区的综合管廊前,他们曾经研究过日本东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世界城市的地下管廊建设,取其所长。
汉州路综合管廊高约3米,宽约5米。在这个小型隧道里,各式各样的管道有条不紊地摆放着,包括强电管道、弱电管道、光纤管道、再生水管道、废水管道、自来水管道等。这是一个双仓管廊,穿过一个小门,会到达另外一个“隧道”,同样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管道。
在外行人眼里,双仓的汉州路综合管廊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巨型工程。实际上,双仓并不算大。
创意路(原兴隆86路)正在修建5仓管廊,这才是目前新区最大的管廊。它穿过天府大道,长约5公里,东西走向,西起益州大道,东到科慧路。管廊内包括污水、雨水、中水、燃气、电力、通讯、供暖供热的能源管道7大类管,预计今年年底建成。
规划150公里
维修是主力是机器人
最酷炫的是检修机器人。
“这么长的管道,是否会很耗费人力成本进行检修?”在面对记者的问题时,黄伟指着头顶的检修机器人告诉记者,管廊上方有一个滑轮,滑轮上安装了一个检修机器人。在正式运行后,这个机器人将沿着滑轮的方向,日夜不间断地对管道进行监测。密集的摄像头也会将画面实时传回控制中心。
据悉,按照2015年底编制完成《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5-2030),按“功能复合、干支结合、系统成网、路廊一体”的思路,规划总里程150公里(其中干线管廊67公里,支线管廊83公里),总体布局为“四横三纵九片”。
截止2017年底,直管区已基本建成汉州路、厦门路西段等综合管廊约28公里,已投入使用9公里,在建16公里。今年年底累计建成44公里。
为了打造百年工程,这些“大家伙”的造价昂贵,平均单价是每公里6000万元,其中单仓每公里4000万元,双舱每公里6000万元,多仓每公里8000万元。
关键词:轨道交通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共规划16条轨道交通
根据规划,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范围内共规划轨道线路15条,线路总长为290km,车站总数为94座,平均车站服务半径为527m。
其中,天府中心片区线路总长为18.6km,车站9座。成都科学城线路总长为89.1km,车站总数25座。天府科学城起步区线路总长为47.4km,车站总数12座。
目前直管区已建成通车线路有1号线二期,共计里程2.4km。在建轨道线路有1号线三期、5号线、6号线(工程名11号线)、18号线共4条,共计67km,其中天府中心片区11.3km,天府科学城11.8km。
2025年直管区运营轨道线路总里程将达到115.6km,新增运营里程46.2km,新增运营线路为15、19、29号线,其中天府中心片区通车总里程5km,天府科学城通车总里程8km,起步区通车总里程5km,鹿溪智谷片区通车总里程3km。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刘秋凤 图片由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供图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